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我国WiFi覆盖率将很快追上西方国家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9-28  浏览:


  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在ICT中国·2011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电信WiFi热点有30万个,加上中国移动(微博)和中国联通(微博)。中国联通听众:143372人+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2011年9月27日15:38中国联通用户可以通过“沃门户”充分体验利用联通3G网络冲浪的魅力。“沃友”、“红围脖”等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即时通信、微博等互动性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多),我国WiFi的覆盖率会很快追上西方国家。


  目前,中国电信的无线宽带是CDMA+WiFi(C+W)的方式,CDMA现在达到的下行是3.1M,上行是1.8M,现在CDMA的基站数已经达到了30万个,WiFi的速率是45M。


  接入带宽方面,中国电信计划到2013年,全部实现20M接入,光纤入户要达到8000万户,到2015年要达到1亿用户。


  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于9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腾讯科技作为本届互联网大会的官方战略合作门户和官方微博合作平台,将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并特设立现场高端专访间,力邀业界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现状,指点未来趋势。


  作为大会官方指定微博合作伙伴,腾讯微博上发起了“向通信大佬提问”的活动,所有网友都可以提前向您关注的通信圈大佬们提问。其中部分问题将被选中,在现场提出,并得到嘉宾的正面解答。


  以下为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演讲实录:


  靳东滨:刚才邬院长给大家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他在技术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通信和ICT发展的很多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作为运营商,更多的是要把这些技术来实施、应用,然后把它最后变成一种服务。所以根据这次主委会的要求,我主要是介绍一下宽带建设和智慧城市。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跟大家做一个中国电信在这方面发展的一些报告,我汇报的题目分三个部分,一个是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一个是对宽带发展的认识,一个是加快宽带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实施的步骤。


  首先,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有多种表示,我在这里列举了三大方面的类型。


  第一个是以技术论为主导的认识。比如智慧城市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商务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的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第二类就是以邬院长为代表的应用论,他说这个也是他在各方面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智慧城市是用智能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更有效地服务,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智慧城市本身是一个网络型的城市。


  第三类就是系统论,这个讲法是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城市生产生活发展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在城市范畴中构成集中统一的平台,这样的应用和平台被惯之以智慧城市的名称,因此智慧城市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和水平的代名词。


  我们通过这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城市,我们会感觉到它应该说是信息化的技术引入城市的发展过程,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智慧城市它所包括的内容和愿景,目标我用这张图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开展智慧城市,它的动力是什么?就是为什么要搞智慧城市?应该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现在有三大动力,第一个是绿色城市的需求。第二个就是服务型的城市,特别是政府面向市民的服务。第三个就是泛在化。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第二个要建智慧城市,有两个基本的设施,第一个就是要有一个智慧的政府,智慧政府以高效服务的一个服务中心为主,这个要建立一个智慧政府的平台。第二个就是要有信息泛在基础的智能信息网络,后面我要把这个网络重点介绍。通过这两个设施来支持18大主题,包括了政务、校园、物流、商业、企业安全、交通、社区、金融、楼宇、环境医疗、能源、园区和农业等等18个主题。


  现在看到一些物联网的应用和智慧城市的开发,基本上集中在这样的一个领域之内。这样一个智慧城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实现城市的安全性,让每一个市民在生活,在食品都有一个安全感。


  第二个,就是一个便捷的城市。第三个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城市。第四个能达到一个绿色城市的目标。


  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呢,智慧城市一定要有一个基础,通过这张片子来介绍一下泛在的基础,它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这个分成四个层面来看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的构建,底层是感知平面,跟物联网的三个平面是一样的。第二个平面是网络层面。第三个平面是信息的平面,在这个平面很多软件的应用,行业的应用,包括一些建模的过程要在信息平面完成。第四个是交互平面,过去人和系统的交互,往往是集中在三个东西,一个是手机,一个是PC,一个是电视,主要是这三个。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地演进,人和系统的交互更多,最近我看到还有一种智能机器人,通过机器人进到系统,来完成一些信息化的作用。所以交互平面的发展,包括智能终端的发展,是一个未来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现在全球智慧城市实际上有一百多个城市,全球在做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中国现在智慧城市也很热,有这样几个原因,比如说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家讲,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第二个就是中国城市化。那么中国的城市化以后,遇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到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46.6%,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进展发展最快的国家。


  那么第二个,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病出现了,比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就是技术成熟,为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础,比如云计算等等,使我们来推进智慧城市成为可能。


  中国已经有4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化城市的规划,最近在宁波举行的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大概有近百家企业参加了这个博览会。


  第二个就是对宽带发展的认识,宽带技术的演进过程,刚才邬院士已经做了深刻的讲解,我们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宽带,现在宽带的应用它的技术是什么?就是信息化的应用。当前信息化应用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数据的海量化,大量的互联网应用需要高带宽来保证用户使用的体验,比如淘宝网,现在最多每天有六千万人访问,平均每分钟出售4.8万件商品,新浪的博客平台每天上传的视讯片段在1.5万个,用户每天观看的视频片段总数达到五百万个。


  第二个是应用视频化。视频电话、视频高清会议,这些专线需要四兆的带宽,想想一个家庭,在宽带情况下应用,至少需要20兆的带宽,比如有视频通信,一些上网的业务,这样整合起来需要20兆的带宽。以后随着视频业务的开发和提出更多的视频产品,家庭用的带宽会越来越高。


  第三个是智能分布化。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十一实现远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分布式的智能化处理,使分布的终端和后台之间的运算数据量会大大地增加,比如说在视频监控、智能处理的过程中有很多可能就是在前端就做着一些视频的必要的处理,这个是分布化的情况。


  第四个就是交互实时化,由于物联网的应用,海量信息交互,更需要信息传递有个交互的实时过程,这个过程举例来讲,现在各政府在推进的应急指挥联络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个交互过程,比如说有一个应急事件着火了,这样的话,城市的各有关的应急系统就要启动,这个启动过程中,随时要把灾情进展情况要互相地联动起来,有语音信息,还有图象信息,这个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这是它的新的特点。


  我们看这个新的特点要求我们靠什么来支撑这些应用呢?下边这部分总结的就是应用和需求,比如海量数据,应用视频,智能分布,交互实时,相应的它下边有一些对应的应用。来支持这种技术呢,我们看它有这么几个通信技术来完成,第一个就是光线接入,通过PON的技术,和光纤入户来实现宽带的接入。第二个实现高速无线接入,包括3G加WLAN。第三个要解决大结点交换的问题。第四个就是在干线传输中用大容量的光传输系统,构成一个骨干型的网络。第五个就是计算、存储,大家更熟悉的云计算。正因为有了这些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支撑,是能够完成现在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就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它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那么这种宽带的要求呢,也成为各个国家采用的一个统一的战略,比如中国启动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的功能。美国公共宽带升级计划十年内网速要提升25倍,像欧盟和日韩,都提出了自己的宽带计划。


  第三部分跟大家讲一下关于宽带建设中,我结合中国电信做了哪一些具体的工作。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我用这张图来表示一下,基础设施应该说是光网城市,还有无线城市,共同构成一个在接入层面宽带的技术,但这远远不够,它只能构成一个宽带泛在,协同的一个通信基础设施。还要加上云计算中心,这样的话,就把传输和信息的存储处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上面的各项的应用。


  作为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这是中国电信我们新公布的,要达到目标是什么呢?就是2011年南方城市实现8兆接入带宽的全部覆盖,2兆要覆盖到70%,光纤入户要达到四千万家庭。到了2013年,全部实现20兆接入,光纤入户要达到八千万户,到2015年要达到一亿用户,这是一家运营商,再加上三家,现在移动没有固网光纤的经营权,联通,有,如果这两家结合起来,我们国家宽带接入的比重更高。


  再一个就是无线宽带的发展,中国电信的无线宽带是C+W的方式,CDMA现在达到的下行是3.1兆,上行是1.8兆,现在CDMA的基站数已经达到了30万个,WIFI的速率是45兆,中国电信现在WIFI有三十万个热点,三家运营商要合起来了,我们国家的WIFI的覆盖率会很快追上西方国家。


  还有一个,我们既然有无线宽带和有线宽带,还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无线和有线无缝隙接入问题,这个就是FMC,就是用户通过不同的接入网络享受相同的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网络的融合,使人的通信或者物联网的应用,不论在固定通信的状态下和移动状态下,都能够无缝隙地完成这些业务。再一个就是业务的融合,业务融合需要后台的一些处理,比如说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应用信息结合,统一的窗口,统一认证,还有统一结算,来支撑前头的各种不同的终端,通过不同的接入,然后实现统一的业务的功能。


  再一个特别强调,就是卫星通信,我们中国电信也特别让我在这个会议上介绍一下,在物联网的应用中,很多企业或者政府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无人区或者少人区怎么解决呢?这个时候卫星是有作用的。再一个,高速运行状态下,比如说机载、车辆、高铁,高速运行情况下,卫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现在我们国内能使用的卫星有这么三种,一个是北斗卫星,它可以带宽是达到140字符。第二个就是海视卫星,带宽可以达到492KB,有些企业在做海洋上的应用的时候,可以考虑用卫星这种通信来完成特殊环境下的物联网的一些应用。


  再一个就是移动互联网,邬院士做了很多介绍,我从应用看,智能手机变成了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无线传感器的网络,在手机发展中,到2012年,加了一些重力传感器,还有一些光纤传感器,我们想呢,你根据行业应用不同,可以加更多的传感器在手机上,那么这种加法呢,是怎么个做法?一个是把手机内置了这些传感器,再一个就是外挂,我在这个图里头这边就介绍了这种应用,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驱动软件和后台平台这些软件,经过应用管理平台,来实现对这些挂在外边的各种智能终端进行管理,这样的话,把各种传感器放在手机皮上,通过我们嵌入式的软件,驱动软件,就会使手机变成了一个规模最大的无线传感器,这个应用前景很多的,比如现有网络像百度,像QQ,那么这些设想,他们现在是通过互联网上来进行应用的,将来到移动互联网,特别加上了传感器以后,可能这个使用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位置服务,包括移动支付等等,这些就会提升了现有互联网应用的一些能力。


  再一个就是IPV6,大家知道中国现在网络地址已经没有了,已经枯竭了,现在我们是什么状况?中国网民占全球23.2%,但是我们有的地址才有三千万个地址,占全球的9.85%,然后我们互联网的业务流量是每年以60%的增长,所以到目前为止,网络地址已经基本用完了,这时候需要我们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刚才邬院长讲的有两种办法,我们现在商用的有IPV6这种办法,IPV6地址容量是3.4×10的38次方,IPV4是8×10的28倍,所以这容量大大增加,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有一千个地址的容量,所以如果上升到IPV6的情况下,会解决地址不足的困恼,中国电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2009到2011年我们做了一些IPV6的实验,在2012年到2015年进行规模性的商用,这个时候IPV4和IPV6要共同共存,来发展业务。2015年后,我们想预期达到IPV6为主导,IPV4逐步要退出网络,但是这种发展的规划还要看国家在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总体的走向,这是我们自己的设想。


  最后还有一个云计算方面的开展的情况,云计算是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应用服务的平台,我们的布局是这样的,数据中心要规模部署,云基础设施建设一流的云计算中心,十二五期间具备数百万级的虚拟机的提供的能力,再一个云管理平台达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再一个云宽带的接入,依托大容量的高速互联网、传输网、光纤网来实现云数据中间的高速传输。在产品中,基于宽带云产品做一些创新,比如说Saas层面,提供教育云等等。在PaaS平台,比如领航云平台等等。


  一个是运营商要自己做一些公共的云,同时我们也支持一些用户自己借助中国电信的一些设施,来进行私有云,私有云建设呢,一个是把现在的IDC机房变成云存储的基地,再一个依托于两个大的互联网网络,这样可以在国际国内构成一个虚拟的私有云服务。我们现在大概有340个IDC机房,在境外有20几个IDC机房,所以这样网络和机房能够提供跨国境的这样一些私有云的应用,对我们一些大型的企业和政府应该提供一个支持。


  最后还有一个物联网的技术,物联网在物联网3G平面上,作为运营商最关注的其实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接入单元,比如说通信模块和接入网关。第二个就是能力的平台,现在中国电信已经实现了M2M的专用平台的上线,可以提供M2M的服务了。另外一个开发了M2M专用的通信模块,另外制定了企业行业标准,也获得了七项国家专利。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应用,和各个合作伙伴合作,已经提供了18个方面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政务、经济、民主民生的三大领域,这些方面详细的每一个应用我就不介绍了,这些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在应用这个领域里,是和所有的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的,也希望今后和大家连起手来,共同为智慧城市城市做出贡献,共同来开发应用和推广。


相关预测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