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光伏发电现存的问题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8-03  浏览:


  现象:近年来,光伏全产业链毛利率不低于30%。电站及上游业务的毛利率则远高于这个数字,但生产光伏电池组件的企业利润下滑却非常严重,已经不足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毛利率高的上游多晶硅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日、德三国手中(主要为改良西门子法),绝大部分产能来自全球7大生产商。而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能相对较少,因此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其价格十分昂贵。

 

  反之,由于电池及组件生产从业门槛、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很低,因此,我国从事电池及组件生产的企业最多,且扩产最快,已成为光伏产业链上发展最为迅速、生产设备国产化率最高的环节。然而,过快的扩张却为“价格战”埋下了隐患,如今,被迫降价、毛利骤减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总的来说,光伏产业是一种政策控制下的市场经济,它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政策导向的影响,二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现在,光伏产业的震动是欧美等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与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一种博弈,最终将会达成一种合理而稳定的价格区间,不可能允许任何产业环节长期出现暴利,价格战将是其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光伏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进入寒冬期,寒冬过后,光伏市场将逐渐恢复理性。作为艰难前行中的朝阳产业,在2015年之前,我国光伏产业将面临大规模的兼并和重组,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只有真正决心大的、耐受力强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