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非织造布领域完成投资53.2亿元,随着新投资项目的逐步完成,非织造布的产量将会大幅增长。出口单价上涨,表明行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加大,特别是大企业,一般占当年营业收入的3%左右,最高达到6%。
2011年上半年,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继续平稳运行,生产、投资、销售和进出口等主要指标稳定增长。但是由于受到原材料、用工成本和银行加息等因素影响,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产业全景
利润增长逾三成 新建项目趋放缓 产业集中度提高 非织造布亏损重
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产业用纺织品中的绳、索、缆,纺织带和帘子布,非织造布三大类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显示,2011年1~5月,这三类规模以上企业1031家,与一季度持平。
三类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88.7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销售产值471.9亿元,同比增长28.8%,产销率96.6%;主营业务收入490.5亿元,同比增长31.6%;利润总额22.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5%;毛利率为12.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2%,增速有所放缓;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9%,比去年增长3.1%;三费比例5.8%,同比降低了12.5%;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0%,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有所增加。
三类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17.5万人,同比增加9.7%;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8.0万元,同比增长20.0%;企业的亏损面在8.9%~11.1%之间,非织造布行业的亏损情况比较严重,亏损面达到11.1%,亏损额7787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7.9%。
2011年1~5月,帘子布产量22.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0%;非织造布产量65.9万吨,同比增长13.9%。两类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帘子布和非织造布产量排名前5名地区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95.7%和70.2%。
今年前5个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三大类企业完成投资8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绳、索、缆的实际完成投资增长了38.7%,新开工项目增长16.7%,但施工项目和竣工项目都同比下降;纺织带和帘子布实际完成投资增长了47.0%,但新开工项目和施工项目数都呈下降趋势;企业在非织造布领域完成投资53.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4.8%,施工项目251个,新开工项目169个,74个项目竣工即将投产,随着新投资项目的逐步完成,非织造布的产量将会大幅增长。
对外贸易出口价格普遍上涨 欧盟市场增速最慢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2011年1~5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额达到66.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29.4%。在所有的出口产品中,产业用塑料涂层织物、篷帆类制品、包装袋、非织造布、产业用玻纤制品的出口额占前五位,其出口额占到全部出口额的72.7%。
从出口单价看,除造纸用纺织品的单价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的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出口单价变化对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大都超过了50%。出口单价的上涨表明,行业已经将一部分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转移给下游客户,同时行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也表明了行业的增长正在逐步摆脱依靠数量的粗放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
从出口目的地区看,亚洲市场和欧盟市场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主要的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30.2亿美元和12.7亿美元,占到同期全国出口额的64.2%。亚洲市场和欧盟以外的欧洲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欧盟市场是同期增速最慢的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13.9%。
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福建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地,也是最重要的产品出口地,这六个地区今年前5月份的出口额达到5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全国同期出口额的84.4%。
1~5月,我国合计进口产业用纺织品14.43亿美元,主要进口地区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产业用塑料涂层布、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玻纤制品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占总进口额76.8%。
重点领域企业研发投入普遍提高 不同地区出口结构变化
过滤企业利润差异大院校合作多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对重点应用领域的调研,今年上半年,过滤与分离纺织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81%,毛利率达到29.4%,略有增长,毛利率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营业利润率14%,企业间营业利润率差异较大,个别重点骨干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较高,大量中小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均低于10%。
企业上半年的产量增幅在20%左右,以PPS、芳纶、PTFE等纤维为原料的高温滤料的比重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加大,特别是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当年营业收入的3%左右,最高达到6%,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5%。企业一般都拥有专用的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并且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技术合作。但是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极少,研发资源也很少。
医疗用品超负荷突破还须靠转型
今年上半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3%,平均毛利率为13.2%。企业的平均营业利润率在5.4%,约17%的企业营业利润率超过15%,其余则低于10%。参与调研的企业规模比较大,平均研发投入比例为1.69%,有50%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超过3%。
受去年甲型H1N1病毒传播的影响,大量企业投资的纺粘熔喷生产线在今年逐渐投产,供给远大于需求,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此领域内骨干企业上半年逐步转型,从卫生用卷材的生产转向终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协会调研的很多重点企业,目前已经看到国内婴儿尿布、妇女卫生巾,特备是成人失禁用品的巨大市场,正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研发,外资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也尤为活跃,为今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积极布局。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医疗卫生纺织品出口4.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41%,美国是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到45%;对日本市场的出口增速最快,达到32%。
汽车用品增幅下降投资热度不减
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发展与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今年上半年国产汽车累计产销915.60万辆和932.52万辆,同比增长2.48%和3.35%,国内车市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与之配套的汽车用纺织品产量增幅也呈下降趋势。
标准在汽车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尤为重要,由于国内标准的缺失,企业在组织生产时,一般都按照客户的要求采用客户所在国标准,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但汽车用纺织品仍然是今年企业投资的热点之一,部分行业外企业准备或已经进军到该领域,看重高端的汽车内饰面料市场和汽车用过滤材料市场。
篷帆纺织高增长品类更新有调整
篷帆类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的最大门类,占整个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超过18%。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观念的更新,柔性建筑及轻型结构的产品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材料制品,广泛的应用于城市美化及大众休闲等领域,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1年上半年,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同比增加39.7%和7.8%,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虽然扩张较快,但是由于同期成本过快增加,赢利能力出现下降。篷帆类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比较高,而且企业间的差异不大,平均达到2.67%。产品种类已逐步从单一的灯箱广告布转向高质量充气材料、救生用品、围油栏、火车篷布和中小型的建筑用膜结构材料。
土工材料需求萎缩高端依然上升
上半年水利、高速公路、铁路、矿业等建设项目基本停止,垃圾填埋项目如县级城市建设项目,上半年开工的只有全年的十分之一。海外项目如利比亚的所有项目已经基本停止。由于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上半年整个行业状况较差,平均利润率下降30%以上,开工率在70%~80%左右。
但出口到欧美国家的高端产品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纺粘针刺土工布依然供不应求;国内的中低端产品如短纤针刺土工布产能依然过剩,需要调整。
未来走势
过度竞争期待龙头企业引导 末位淘汰优化产业价值格局
今年夏季到来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严重,普遍实施了限电措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大企业为了完成订单一般都自备柴油发电机,但是自发电成本极高,如果自发电,大量的企业将零利润生产。
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企业的资金供应更加紧张,融资成本提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投资,甚至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资金紧张问题: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发展需要的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库存管理,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是企业反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产业用纺织品中低端产品门槛不高,大量中小企业的投资形成了大量的低端产能,企业间竞相压价,迅速拉低了行业的赢利水平。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企业为了保证赢利只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标准,这种情况在产业集群地区比较突出。对于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来解决。协会主要是要做好产业投资的引导和预警工作,做好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适当提高行业准入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行业内的大企业则需要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开拓中高端市场,摆脱低端市场的价格战。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力量,聚焦于专业细分市场,培育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渠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CPI不断冲高,生产工人的短缺将会成为常态,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会不断攀升。产业用纺织品也将随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进一步挤压赢利空间。但是,相对于服装、家纺企业,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对成本上涨具有一定的承受和转移能力。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预测,下半年,行业整体运行比上半年有所提升,随着行业内的大企业不断加大投资扩充产能,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将会不断提高,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将会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地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其次,随着行业的竞争加大,一部分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行业内小企业受生产要素条件的限制和大企业的挤压,如果不能培育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将只能在价值链的末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