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冷静看待页岩气热潮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8-02  浏览: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就碳减排而言,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一样,比石油和煤炭的排放量更低更环保。在全球常规化石能源储藏量逐步萎缩、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征优异的页岩气作为重要的新兴能源、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之一,正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国际能源署(IEA)5月29日发布的《天然气黄金时代的黄金法则》报告显示,据IEA预测,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2010年—2035年间增长逾50%,而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所占比重将由当前的14%上升至32%。


  一、美国“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页岩气资源研究和勘探开发的国家。1821年,第—口商业性页岩气井在美国诞生;20世纪50年代以后,天然气成为重要能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包括页岩气在内的天然气开采;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页岩气开发已步入规模化产业发展阶段,年产页岩气20亿立方米左右。


  近年来,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成功开发,成为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出现拐点的重要突破口。新的开采技术已经使美国页岩气产量从2000年的3900亿立方英尺提高到2010年的4.8万亿立方英尺,年均增长47.7%。现在页岩气产量已经相当于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并使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天然气第一大资源国和生产国,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降低了产气国垄断天然气市场的风险,甚至还可以对欧洲市场等输出液化天然气,削弱了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和沙特等国的能源资源影响力。


  页岩气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美国的工业复兴。近年来美国燃气价格不断走低,美国发电厂烧气的比例激增,公共交通工具营运商也大规模引入天然气。数据显示,能源占美国总投入成本的8%,其中天然气占能源相关成本的14%,而汽油和煤炭则占50%。更加快速的燃气替代加上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低位提高了利润率,令美国企业占据了世界市场的更大份额。


  二、“页岩气革命”难以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如果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能够席卷全球,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美国“页岩气革命”能够在全球快速蔓延,以实现页岩气在全球、至少在能源消费大国的大规模开发,从而对现有常规化石能源进行有效替代而显著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第二,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能够对世界能源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促使世界能源市场的供需博弈达到新的均衡点。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上述两个条件在短期内都难以实现。


  1、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是各国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最大障碍。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的“大跃进”,主要得益于其在摸索了20多年后才掌握了的突破性核心开采技术——水力压裂技术。页岩气开采技术创新的难度很大,因此美国油气公司对页岩气开采的核心技术完全保密。美国向外推销其页岩气开发模式和技术,除了想要在那些页岩气储量丰富国家的开发中获得经济收益外,还有一定政治方面的考虑。比如在其认为“合适”的地区,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并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降低对俄罗斯、伊朗等这样一些既是主要天然气输出国,同时又是美国的潜在威胁者或敌对势力的依赖。因此,美国与他国的技术合作到底有多少诚意,潜在的技术外溢程度究竟有多大,这都直接决定了“页岩气革命”在全球的蔓延速度。况且,不同国家和地区页岩气田的地质条件不尽相同,各国并不适宜照搬美国的开采经验和技术参数,而是需要进行本土化技术改进,甚至需要完全自主研发。如果技术上难以实现突破,就难以对页岩气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推进。


  2、环境风险


  页岩气使用及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不容忽视。首先,页岩气本身并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清洁低碳”。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页岩气对全球变暖会产生显著影响,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高过传统天然气,与煤炭相比,页岩气的碳含量至少高出20%。其次,水力压裂技术的环境副作用势必会限制其应用推广。一方面,这一技术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且不可回收。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页岩气单井钻井平均用水量高达1.5万立方米。由于钻井所使用的水注入页岩层,比地下蓄水层要深得多,主要被岩石吸收,因此难以再被回收利用。另一方面,页岩气的生产过程较常规油气具有更大的环境风险。由于水力压裂过程需要使用大量含有有毒化学成分的裂解液,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出现泄漏,就会可能造成施工区地下水及下游流域的污染。最后,页岩气的开采需要向地下施加高压力,存在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目前,法国和保加利亚已经正式颁布法案禁止使用开采页岩气所必需的水力压裂技术,欧洲数个小规模页岩气项目均因存在环境隐患而被叫停。即使在美国,也有包括纽约州在内的一些州已经明令禁止采用水力压裂法。因此,页岩气开发的环保风险也给“页岩气革命”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3、前景局限


  虽然相对于传统天然气而言,页岩气的储量似乎更为丰富,但终归只是一种可耗竭能源,因此,充其量只能在未来几十年内以一种过渡性替代能源的角色存在,以延缓常规化石能源的耗竭速度。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2年数据显示,美国本土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为13.7万亿立方米,而《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中报告的美国2010年天然气消费量为6834亿立方米,如果参照其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5.6%作为其年均增长速度粗略计算的话,美国的页岩气仅够满足其未来10年左右的消费需求。对于全球而言,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报告的全球可采储量167.7万亿立方米以及2010年相应数据计算,全球的页岩气同样仅够支撑未来20年不到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储量丰富”的页岩气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类未来更加长远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因此,风能和太阳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仍然是未来应当大力发展的转型新能源。


  三、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开发仍存在瓶颈


  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与美国页岩气资源量相当,作为页岩气资源大国,这种优质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我国能源战略的视野。尤其是近年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内发展页岩气产业的呼声不断升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页岩气开发的软硬件条件与美国相比均有不足。


  第一,资源硬件尚不充足。与美国相比,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硬件“先天不足”。如美国地质构造较简单,中国地质条件较复杂,在资源潜力相当地区,美国多为平原,而中国多为高山峻岭;中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在一些页岩气资源丰富地区如西北地区等,水的问题将制约气的开发;美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地区人口稀少,而中国许多地区则人口较密集。


  第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缺乏顶层设计,如配套的税收、补贴政策,作为独立矿种的监管条例和体系,明晰的矿权和矿权管理机制等,均有待制定。这极易导致页岩气开发“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结果。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行业,配套制度和回报机制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


  第三,资金投入尚不充足。我国2011年用于石油勘探的投入达6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页岩气的投资不到10亿元,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为70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美国对页岩气产业投入高达1000多亿美元,存在明显差距。


  第四,核心技术依然落后。美国1821年打了第一口页岩气井,1981年有了第一口压裂井,发展至今,技术已较完善成熟。而中国目前有技术但不精,尤其在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和实验测试等关键技术方面,比美国落后近十年。


  第五,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亦不完善。除油气开采装备外,管网建设也不发达,且第三方不准入,目前在用于招标的区块里几乎没有现成的管网。此外,美国有6000多个专业化的油服公司,能够为页岩气开采提供专业优质服务,而中国油服公司很少,且多集中在几大石油公司手里。


  第六,市场化开发主体不够明晰。虽然页岩气开发已定调向市场放开,但究竟如何放开还没有一套明确合理的机制?页岩气开发涉及的三大主体——国企、民企和地方政府,如何协调三者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保证参与者既公平竞争又“有利可图”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看待页岩气热潮需冷静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美国页岩气的爆发式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页岩气革命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能源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和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流向。但技术瓶颈和环境风险限制了美国“页岩气革命”在全球的快速蔓延。由于对化石能源的刚性需求,页岩气难以在短期内对现有常规化石能源进行有效替代而显著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依旧是未来能源着力发展的重点。作为可耗竭能源的页岩气也不应成为主流方向。页岩气开发至多可以算作一种“热潮”,称之为“革命”还为时尚早。


  美国模式的页岩气产业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借鉴美国经验发展国内页岩气产业一直被津津乐道。但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实际前景能否如预期般那么红火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国页岩气开发在基础,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和美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全盘照搬美国经验肯定不现实。我们应当冷静看待当前的页岩气开发热潮,不要盲目地谈论追求大发展,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页岩气产业化进程。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研究成果《页岩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