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大新华物流实现海陆空综合体系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3-02  浏览:


  海陆空并举的大物流战略尚无成功先例,对于物流新锐企业而言,更属不易。


  对于大新华物流,许多人曾冠以“小中海”之称。数年来,许多人更愿意把大新华物流想象成是一家船公司,也期待着大新华物流能成为中国另一家大模大样的航运企业,这使得大家习惯于以船队及运力规模去丈量大新华物流的发展。


  对于大新华物流来说,投资海运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布局海运让大新华物流实现了空运和海运的优势互补。但实际上,据大新华方面表述,航运业务并不是大新华物流的全部业务,航运的比例只占大新华物流业务的20%,只是现代综合物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打造全新的物流平台服务的。


  正因为此,在航运板块遇到大环境的低迷时,大新华物流并无惧色。当然,大新华物流仍然做出了调整:合理控制运力规模,及时收缩航运业务。据大新华物流方面人士介绍,公司目前航运板块重点在亚洲区域航线和内贸航线,不过,这些都只是策略方面的调整,是应对危机的正常变化。


  据了解,虽然大新华物流常常给人以海运的联想与期待,但事实上,海运从来就不是大新华物流发力的目标,大新华物流对于如何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有着清晰的思路——不追求运力规模,强化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对社会资源(运力)的间接运用。


  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也证明,大新华物流关注的的确不是一味的扩张,而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大新华物流一方面与上海、浙江、山东、舟山、唐山等省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快速完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与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普洛斯等国内外物流行业巨头签署全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市场和资源的掌控能力均得到增强。而且,为综合物流发展提供依托的各个板块都是依据整体需要来布局或整合,无论是空运或者海运,以及其他版块,都不是大新华物流的全部。


  大新华物流的未来,不确定,却充满了可能。


  经过最近两年的发力,大新华物流已拿下上海昂然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交易平台公司,涉及钢材、有色金属、农产品、食品等在内的多个领域。而意在以五家交易中心为基础构建实体交易平台的上海大新华易物流网络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7月成立。


  按照规划,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将立足大宗商品的生产商、批发商以及全国10多亿人口的零售终端,构建大新华物联网有限公司(B2C)、大新华融通信息技术公司、大新华连锁经营(贸易)公司三大运营实体,并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其目标就是打通上下游资源的对接渠道,实现有效整合。


  据大新华物流高层透露,2011年,公司虚拟物流(此处指物流交易平台上)的年交易额估计将达到200多亿元,2012年这个数字更有望翻番。他认为,虚拟物流体系的构建必将带动实体物流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最终将推动“海陆空+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第三方支付”这一体系的良性循环。在这个体系中,海陆空的物流业务布局是基础,而网络、协作、社会资源的整合是关键。


  并且,大新华易物流在2011年5月份已经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首批获准的2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之一,可以从事全国业务的支付。业内人士指出,有没有从事第三方支付的资格,交易渠道及方式是否受制于人,将对独立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并持续作用于交易行为。


  大新华物流显然清楚,要打造虚实结合的现代综合物流平台,实现通过虚拟物流体系推动实体物流发展这一设想,就必须要争取确保交易流程的安全可靠,夯实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因此,支付牌照战略意义重大。更何况,第三方支付业务本身也具有巨大的价值空间,这一点从支付宝等业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便可看出端倪。


  自此,大新华物流已经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自如地植入自身的支付功能,实现安全可靠的资金划付交易及管理。而凭借大新华物流在货运、仓储等方面的网络条件,通过调动关联公司的储运配送功能,结合物流金融等业务,有朝一日实现信息流、物流、现金流协调统一的现代综合物流商业模式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梦想,确是有了落地的可能。


  
  一个成立不到四年的企业,频频并购,“超音速”发展,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体系的创举,在令人瞩目之时难免会引来怀疑。我们无法预测,多年后大新华物流是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依然屹立,走向卓越。不过,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新性样本,其狂飙突进背后力求开拓的决心与雄心,仍令人激动。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