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独一味野心勃勃三域并进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3-14  浏览:


  不甘局限于主营的中药领域,继收购奇力制药80%股权进军化药后,又牵手Apexigen,进军生物药。


  中小板上市公司独一味旗下的上海独一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正式与美国公司Apexigen公司在沪签约。这是一份关于“一种特定的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人源化IgG1抗体APX004的《许可和商业化协议》”,标志着独一味正式迈入了生物药领域。资本市场对此反应颇积极,独一味当日最终报收18.43元,涨幅4.42%。


  押注单抗


  独一味3月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合作协议的总金额为1380万美元。据介绍,合同生效日起30天内独一味将先支付给Apexigen一笔不可返还的许可费50万美元,剩余款项则按项目研发里程碑的方式支付给对方:收到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支付550万美元;在SFDA颁发该产品生产批件之日起的一年内支付780万美元。与此同时,Apexigen授予上海独一味在协议期内享有APX004产品专利及其专有技术项下的独家许可,允许其独家在中国领域内进行该产品的开发、使用、要约出售、制造、营销、进口、分销和促销。上海独一味还有权在中国向其任何一家关联方授予从属许可证,在该实体保持关联方身份期间有效。


  公开资料显示,Apexigen是一家位于美国湾区的专注于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和市场化的生物药公司,此前已与国内的先声药业、三生制药、泰康医药等开展合作,拥有抗体技术平台及丰富产品线,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及炎症的7个人源化兔单克隆抗体等。


  事实上,在全球销售排名前十的重磅炸弹品种中,单抗类药品占到50%。在上海独一味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锦看来,以单抗为代表的生物药,在中国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目前在国内的利润增长达到32%,远高于其他类药物,这也正是独一味选择发展单抗药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风险显然明显存在。独一味也承认,此次协议中产品APX004实现商业化还需较长时间,可能存在技术、行业竞争、经营与管理、市场、国家政策等风险,该药最终能否获得SFDA的生产批文,以及获得生产批文生产上市销售后,该药品能为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贡献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在签约现场,独一味宣称要打造中国最大的肿瘤药航母,并透露正在寻求抗肿瘤企业的并购与合作,还计划将在北京、上海、成都多地开设肿瘤医院,结合公司生产的抗癌药物,进行医疗方面的尝试和拓展,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这一野心最终能否如愿显然有所疑问。事实上,目前国内抗体领域已呈现同质化竞争的趋势:销售阶段的企业5家,临床阶段的有8家,临床前/拟投资的有15家。另一方面,即使产品得以顺利上市,之后的商业化运作也需要很大的财力与时间投入,而目前市场正被多家跨国企业所分割。


  动作频频


  此前在行业内知名度并不太高的独一味近期可谓是动作频频,在与Apexigen正式签约之前,公司于2月14日与四川融力河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意向书》,就公司收购转让方所持有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力制药”)部分股权进行了初步磋商。公司拟收购转让方持有的奇力制药80%股权,若本次股权收购事宜顺利完成,公司将成为奇力制药第一大股东。


  据了解,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司在医药产业布局,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若收购成功,独一味将从中药进入化学口服药及临床输液产品领域。奇力制药基础较好,产权明晰,有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志平预计未来5年独一味的化学药品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来主营中药的独一味,如今加速进军化药、生物医药领域,难免令外界生疑,但段志平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将放缓中药生产,而是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独一味释放上述两大利好之前,控股股东阙文彬却多次减持套现。公告显示,自2011年11月22日起,阙文彬4次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到最后一次披露交易信息的12月10日累计卖出3000万股,占总股本的8.03%,其持股比例降至57.92%。大股东的减持意图引发多方猜测,有分析认为“减持就是为之后的并购等积聚现金”。


  而此说法也非空穴来风。被如此大幅减持的独一味,股价并未出现明显下跌,且成交量并未明显放大。近一个月来,随着两大资本动作的发布,股价甚至转头向上,累积涨幅达约50%,在徘徊的大盘中尤为醒目。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