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运动服装品牌打响奥运营销战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8-01  浏览:


  奥运第四天,在竞技体育令人叹为观止的巅峰对决背后,企业间的奥运商战也正如火如荼。安踏豪掷6亿成为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伙伴,李宁则将中国奥运代表团中体操、跳水等五支梦之队赞助权收入囊中。而这不过是激烈的体育服装品牌企业竞争中的一个小小切片。


  奥运比赛,是一流选手的对决,参与奥运商机博弈的中国企业,也是相关领域的一线企业。不同的是,奥运赛场,成败决于一瞬,而企业商战,则是一场马拉松。


  奥运健儿在伦敦赛场争金夺银,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奥运营销大战也已经棋入中盘。尽管遭遇了订单下滑、库存高企、利润下降等难题,但李宁、安踏、匹克、361度、鸿星尔克等中国体育服装品牌依然对远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奥运青睐有加,纷纷开动“奥运营销”战车,希望借助奥运营销,一方面提振军心,消化部分库存;一方面为下一步拓展积蓄能量。


  面对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中国体育服装品牌欲借奥运营销打一场翻身仗。然而,专业人士也提醒: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主战场在国内,伦敦奥运不可能像北京奥运那样吸引国内的高度关注,因此,不宜对伦敦奥运营销寄予太高期望。


  营销李宁和安踏打成平手


  首金的争夺,一直都是历届奥运会最受关注的赛事之一。当地时间7月28日,在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易思玲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一时间,易思玲知名度飙升。不过,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易思玲参加比赛时,穿着安踏运动鞋,袜子却是李宁的,拉杆箱上的李宁品牌logo,被显眼地临时贴上了白纸遮挡。


  显然,安踏和李宁,这一对竞争最激烈的中国体育服装品牌,其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竞争”,已经通过易思玲的“混搭”,充分展示了出来。在颁奖典礼上,易思玲穿着安踏公司设计的“龙服”,在领奖台上欢呼雀跃,这一形象立即被传媒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作为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一哥,李宁此前已经顺利抢下中国奥运代表团中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五支梦幻之队的赞助权;但是,作为后起之秀,安踏的奥运营销动作更大。早在2009年,安踏就以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赞助,成为中国奥委会2009—2012年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此举,安踏从李宁手中夺到了领奖礼服赞助商的资格。


  尽管安踏高举高打成为中国奥委会2009—2012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并拿到了最受关注的领奖礼服赞助商资格,但是,李宁赞助的五支梦之队,却在国内观众中受众度极高。截至目前,在这届奥运会的体育营销中,李宁和安踏可谓打成了平手。


  行业三大难题困扰


  尽管中国体育服装品牌正在伦敦奥运会上全力展开奥运营销,但是,光鲜背后,中国体育服装品牌却面临着2008年以来最为困苦的局面。由于欧美经济不景气,加上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本土体育服装品牌普遍遭遇了订单下跌、库存过高、利润下滑的困境。


  从订单情况来看,此前的6月12日,李宁发布预警公告称,2012年第四季度李宁牌产品总订单金额呈双位数百分比下降,李宁表示,根据订货会结果,管理层预计2012年销售收入较2011年可能负增长.


  而5月初,安踏也发布公告披露,2012年第四季度订货会订单额呈双位数百分比的下跌,全年订货会之合计订单额更将是高单位数百分比的跌幅;361度也宣布,在2012年冬季订货会上,其成人产品订单总数(按批发价)按年升约2%,但与2011年27%的增幅相比,严重倒退。


  订单的大幅下滑,表明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市场前景堪忧,而库存的高企,则表明这些企业面临巨大的周转压力。各家体育品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1年,李宁库存达到11.3亿元,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安踏库存6.18亿元;特步库存6.71亿元。


  重新出山的李宁表示,为应对经营环境的挑战,集团今明两年致力于清理零售端库存、调整店铺布局、控制新开店节奏、清理低效率店铺以及提升零售效率。广州某运动品牌服装经销商方小姐告诉记者,从去年底开始,运动服装业务就明显比往常难做。“新品刚上架不久,7.5折都没有多大吸引力;库存产品,三四折根本就卖不动。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惨过。”


  此外,自2011年以来,中国体育服装品牌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下滑势头。财报显示,2011年,李宁录得净利为385.8万,下滑65.2%;安踏为1730.1万,增加了11.5%;361度为1135.9万,上升了16.8%;特步为966.4万,增加了18.8%;匹克为777.7万,下滑了5.4%。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纺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