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同仁堂再提分拆上市 集团化转型加速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11-02  浏览:


  昨日,同仁堂科技发布公告称,重新递交申请,建议分拆其附属公司“北京同仁堂(香港)国药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国药”)在创业板独立上市。


  这是继2010年12月提出分拆旗下同仁堂国药上市后,同仁堂科技再次向港交所提出的分拆建议。


  “同仁堂这几年的海外业务增长很稳定,出口很好。”昨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在原有中国香港和澳门、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圈市场开店拓展,同仁堂这几年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地区的发展也开始明显加快。


  事实上,在上一次的分拆计划中,同仁堂科技方面就公开表示,出于“持续扩展及收购支持业务增长”、吸引投资、“有助其取得银行信贷融资”等考虑和“裨益”,建议考虑分拆的可行性。


  一年后,同仁堂科技对同仁堂国药未来可能承担的整体发展期望延续下来。昨日,同仁堂科技方面表示,建议分拆可以更好地反映同仁堂国药的优势价值,提高其营运及财务透明度,借此,投资者可独立于公司对同仁堂国药的表现及潜力进行评价及评估。


  公开信息显示:建议分拆前,同仁堂科技及控股股东股份公司直接或间接分别持有同仁堂国药53.09%及46.91%的权益。然而,有关建议分拆的详情(包括股份发售规模及架构、公司减持同仁堂国药权益的幅度、股份发售所得款项拟作用途及预期时间表)尚未落实。


  “同仁堂国药的分拆是发展趋势。”某证券分析师昨日表示,在同仁堂科技之后,同仁堂方面其实一直希望延续分拆的模式,“加上这两年他们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医改限价、招标等方面的影响,向外和借助资本市场的希望就更加迫切。”


  2000年10月27日,由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分拆并控股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标志着同仁堂成为我国股市第一个分拆概念股。


  按照此次分拆预期,分拆和股份发售完成后,同仁堂国药将仍为公司附属公司,且在分拆和股份发售完成后,同仁堂科技仍将是同仁堂国药的控股股东。


  根据同仁堂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其将加大国际化步伐,其中海外市场开拓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同仁堂目前在16个国家开了40家终端店,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同仁堂将在30多个国家把海外终端药店增加到100家,这样让同仁堂在海外也形成一定规模。”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作为此次分拆的背景,2011年,同仁堂下属10家子公司重组已经启动,其计划将10家子公司整合,重组后包括同仁堂股份集团、同仁堂科技集团、同仁堂国药集团、同仁堂健康药业集团、同仁堂药材(参茸)集团与同仁堂商业集团在内的六大二级集团。


  而根据同仁堂的发展计划,未来5年内,其主要销售指标均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零售及医疗网点也要突破2000家。


  与此同时,同仁堂提出了保持多项“第一”的指标——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海外市场的终端零售覆盖面及出口创汇全国同行业第一;拥有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旗舰药店8家到10家,数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等。


  同仁堂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08亿元,同比增长23.58%;报告期内海外市场销售高于国内,国内实现营业收入56.50亿元,海外市场销售4.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3%和24.76%。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1年按照国内中成药出口金额排名第一。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