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储粮总公司在东北及华北8个玉米主产省已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261万吨,占到该区域商品粮的21%。尽管收购量巨大且农户期望较高,但大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下调收购价格,市场行情低迷。
去年秋粮上市以来,中储粮总公司不断加大东北、华北主产区玉米收购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积极开展轮换购销,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市场稳定。截至2013年2月25日,总公司在东北及华北8个玉米主产省已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261万吨。
但是,受种粮成本上升因素影响,农民对玉米价格期望较高,与国家临储价格和市场价格有一定差距,农民惜售心理严重。据中储粮总公司调查,截至2月25日,农民可售余粮东北地区约3000万吨,占商品量的45%,华北地区也在3000万吨左右,占商品量的56%,余粮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多两成左右。
随着天气回暖和春季备耕,市场预计将出现集中售粮高峰,玉米购销可能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由于玉米饲料和加工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入市收购比较谨慎,市场需求总体不旺,局部地区和时段可能出现卖粮难。
据了解,虽然近期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量开始增加,但大部分企业下调收购价格的意愿较强。目前,吉林通化等地国标三等玉米自然水分在30%以下的收购价在0.86-0.88元/斤,折安全水14%收购价在1.06-1.09元/斤。而华北等地玉米市场收购价格仍保持小幅上涨态势,河南获嘉等地已接近1.19元/斤,山东地区则更高。
值得重视的是,去冬今春,东北地区多雨雪天气,延后了东北玉米收获、脱粒和上市的进度。节后天气转暖,为了还贷和备耕,东北农民加快了玉米出售进度,水分较大的玉米也都涌入了市场。如果销售不畅,农民储存条件有限,可能导致玉米霉变增加甚至坏粮。
针对于此,中储粮最近按照国家发改委精神召开专题会议对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要求在启动临储收购地区敞开收购、应收尽收,防止出现卖粮难和坏粮现象。严格控制收购标准,既坚决防止拒收限收、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又严把入库质量关,特别是按照国家粮食局新出台的玉米色变粒的标准进行收储。
“受玉米集中上市影响,东北玉米收购价格疲弱态势会持续一段时间。一些地区玉米收购价已经跌破国家临储收购价,国家启动临储玉米收购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预计本年度临储收购量会有较大增长。”中华粮网信息研发总监张智先表示,考虑到种植成本提升的支撑,后期东北玉米价格继续回落的空间有限,当前正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充实库存的良好机会。
中储粮调查称东北华北农民可售余粮同比多二成
去年秋粮上市以来,中储粮总公司不断加大东北、华北主产区玉米收购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积极开展轮换购销,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截至2013年2月25日,总公司在东北及华北8个玉米主产省已累计收购新产玉米1261万吨。去年国内玉米丰收,受种粮成本上升因素影响,农民对玉米价格期望较高,与国家临储价格和市场价格有一定差距,农民惜售心理严重。
据总公司调查,截至2月25日,农民可售余粮东北地区约3000万吨,占商品量的45%,华北地区也在3000万吨左右,占商品量的56%,余粮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多二成左右。
随着天气回暖和春季备耕,预计将出现集中售粮高峰,玉米购销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由于玉米饲料和加工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入市收购比较谨慎,市场需求总体不旺,局部地区和时段可能出现卖粮难。
二是市场价格走低,商品粮集中进入临储收购,仓容、烘干、集并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如果销售不畅,加之去年秋冬雨雪多,玉米水分大,农民储存条件有限,可能导致玉米霉变增加甚至坏粮。
最近,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对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按照会议精神总公司于2月21日、23日分别在华北和东北召开两个片区专题会议,对当前玉米购销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1、认真执行国家临储政策,做好仓容、烘干能力、资金等组织调配,在启动临储收购地区敞开收购、应收尽收,防止出现卖粮难和坏粮现象。严格控制收购标准,既坚决防止拒收限收、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又严把入库质量关,特别是按照国家粮食局新出台的玉米色变粒的标准进行收储。
2、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售粮收入。将收购工作重心前移,通过合理布设收购库点、委托烘干整理、直接入村进屯收购等方式,最大限度节省收购成本,直接让利农民,增强农民售粮信心。
3、加强协同配合,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立足稳价多收、多销,统筹玉米轮换购销经营,主产区直属库努力掌握粮源,港口库加大港前集并量,销区库全力做好市场销售,促进玉米购销,促进国家调控预期目标的实现。
分析预测:基本面偏空短期玉米价格弱势难返
元宵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已基本恢复。受农户处售粮意愿较强的影响,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而用粮企业收购依然谨慎,尤其贸易商由于中间利润微薄且对后市并不看好,收购中压价意图更加明显,导致节后玉米价格疲弱下滑。
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下跌明显
因农户手中余粮数量较多,且水分偏高,加之部分农户存粮条件不佳,近期气温逐渐回升,农户为避免后期坏粮风险,积极询价售粮,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导致节后东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出现下跌。
2月28日,黑龙江省青冈龙凤淀粉厂收购报价为1950元/吨,水分14%,折扣比例为1:1.2,价格较节前下跌90元/吨。3月1日吉林省梅河口酒精企业收购水分14%玉米价格为2070元/吨,较周初下跌50元/吨。辽宁铁岭开原市场当地农户处30%水分以内玉米贸易商收购价格为1780-1800元/吨,按1:1.2折算比例折算成标准水分玉米价格为2240元/吨,弱势稳定。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互有涨跌
随着节日气氛转淡,元宵节后华北农户售粮意愿渐浓,用粮企业恢复收购活动。由于近日华北黄淮再次迎来雾霾天气,高水分玉米降水难度较大,玉米市场价格互有涨跌。
2月28日,山东潍坊市场英轩酒精企业收购玉米价格为2400元/吨,继续回落10元/吨;诸城润生企业玉米价格为2448元/吨,潍坊寿光金玉米企业玉米价格为2420元/吨,价格暂稳。河北保定市场当地粮点出售玉米价格为2250元/吨,水分16.5%左右,折算成标准水玉米价格为2300元/吨,上涨10元/吨。河南平顶山市场目前当地贸易商销售玉米上车价格为2600-2800元/吨,水分15%,折合标准品玉米价格为2800-2300元/吨,价格暂稳。
南北港口玉米价格稳中偏弱
受产区玉米上量陆续恢复及库存维持高位影响,节后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基本延续稳中偏弱格局。
3月1日,锦州港水分15%玉米主流价格为2340-2350元/吨,下降10元/吨,平舱价2400-2410元/吨之间。广东港口15%水内辽吉玉米价格2480-2490元/吨,龙江玉米2430-2440元/吨,水分偏大及龙江玉米2300-2420元/吨,整体维持弱势运行,部分继续下滑5-10元/吨。
目前按东北港口辽吉新玉米2400-2410元/吨平仓价、40元/吨船运费推算,广东港口到货成本在2490-2500元/吨,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倒挂在10元/吨。
销区玉米到站价格维持稳定
“十五”后销区饲料企业虽陆续进入采购阶段,但收购量较年前相比仍旧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到站价格基本维持稳定行情。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销区企业对华北玉米关注度有所降低,企业多将视线转向东北玉米。
3月1日,湖南长沙玉米市场内蒙古产水分15%玉米到站价2550—2580元/吨,江苏徐州玉米市场东北产玉米到站价2500—2510元/吨,浙江丽水玉米市场关内玉米到站价2440—2460元/吨,四川成都玉米市场河南产水分15%玉米到站价2500—2520元/吨。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小幅收跌
上周,大连玉米期货缩量增仓,价格小幅收跌。主力合约C1309周开盘价2442元/吨,最高价2446元/吨,最低价2430元/吨,周五收于2438元/吨,周比下跌10元/吨,跌幅0.41%。总成交量下降至371646手,持仓量上涨至357032手。
本周C1309合约周K线收小阴线,日K线亦处于震荡偏弱态势。主要的原因节后玉米上市量增加较快,市场压力偏大,基本面偏空。
市场人士认为,春节期间消费高峰期逝去,东北农户售粮积极性凸显,下游企业看跌后市。当前连玉米C1309期价受5日均线压制明显,虽然主力多空头均有所增持,空头增持仍明显,说明盘面尚未改整体弱势。建议投资者可阶段空单逢低减持,待盘面现企稳迹象后再逢低买进。
预计短期玉米价格弱势难返
目前国内玉米整体价格稳中偏弱,其中以东北产区尤为突出。后期随着天气不断转暖,高水分粮源霉变比例或将进一步增长,供给量增加及质量偏低的粮源将会延续玉米价格维持弱势。
分区域来看,东北玉米市场压力依然较大,玉米价格反转不易。不过近日中储粮开会讨论东北玉米临储收购问题,市场预计临储收购力度将会加大,后期或会对东北市场心理产生影响。华北玉米随着粮源的消耗,基层贸易商以及农户挺价心态较强,玉米价格有望维持区间稳定。销区当前中小型饲料企业陆续着手补库,市场需求较前期有所增加,加之铁路运费上涨对销区的传导效应逐渐显现,销区玉米价格仍会受到成本的支撑。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研究成果《有机粮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 ![]() |
微信订阅号: | ![]() |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