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跟进调查菜籽油收储丑闻之后,中储粮的调查举动有了最新进展。8月24日中储粮方面消息,称公司已派出三个检查组开始对菜籽(油)临储收购重点检查。检查范围包括菜籽(油)收购、加工和入库环节的程序、收购资金使用以及库存品质等。
8月22日,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在托市收购过程中,以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菜油冒充国产菜籽油流入国储库。消息刊出后,中粮在当天即发表声明,称“不存在用进口菜籽或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或国产菜籽油转交国储库的行为”。而中储粮则在当天称,对此事正在跟进调查。
8月23日,中储粮在官网发布一则公告,在今年国家临储菜籽(油)收购过程中,有一些委托收储企业进口转基因菜籽油流入国库的事件进行表态。表态内容共分为三点,分别是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严禁将进口油菜籽加工后作为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在收购过程中,中储粮总公司也将此作为政策执行和监管的重点,严格禁止委托企业进口油菜籽加工临储油,并对违规企业采取取消收储资格、收回不当得利、列入黑名单等措施。
此外,中储粮总公司有关部门已经对今年国家政策性粮油入库质量验收、抽查工作进行了布置,责成有关分公司立即组织排查、自查,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不论涉及什么企业、任何人,将按照临储收购政策的规定严肃处理。
而在8月24日,中储粮方面对核查进展状况予以说明,称提及的事宜,中储粮总公司高度重视,在前期责成有关分公司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决定抽调得力人员,组建三个专项检查组,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产区进行严查,重点就临储菜籽(油)的收购、加工和入库环节的程序、收购资金使用,以及库存品质等情况开展全面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将严肃处理,并将检查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布。
在菜籽油的托市收储中,中粮、中储粮等央企是否出现违规行为,事件后续会如何进展?
国有粮企菜籽油收购陷“作假”风波托市政策漏洞待补
中国正在进行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或成为企业谋利的工具。
5月份启动的年度国家油菜籽托市收购中,中粮、中储粮等国有粮食企业,大量采购进口油菜籽和菜油,冒充国产菜籽油流入国储库。尽管涉事企业中粮已对此予以否认,中储粮则表示正在调查,但观察人士表示,托市收购政策在实施中已经暴露出监管漏洞和弊端,对此中国官方应研究相应对策,推动改革。
自2008年以来,为了保护农民种植菜籽的积极性,中国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今年油菜籽的托市收购价格达每斤2.55元人民币,加工成菜籽油折合每吨1万元以上,而国际市场菜籽油每吨在8200元左右,内外价差每吨约2000元。
在湖南、湖北、四川等油菜籽主产区,不少中储粮委托的托市收购企业,用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油,大量混入托市收购过程中,并躲过中储粮各地直属库和分公司的监管。另一央企中粮也被提及参与此事。
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以低价的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油,除了赚取委托加工费,菜籽油的内外价差更是带来丰厚的收益。
托市收购的内外价差,无疑“刺激”了企业进口菜籽油的积极性。美国农业部8月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2010市场年度,中国进口的菜籽油数量为78.5万吨,到2012/2013市场年度,菜油进口猛增至140万吨,增长约78%。
在价格便宜的进口菜油激增的同时,本该享受托市收购价格的农民,却未能从政策中完全受益。业内人士担忧,如果不加以整顿,国产菜籽行业受到冲击,或将重蹈国产大豆产业的覆辙。
针对此事,中粮发布声明否认用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油,该公司表示,经核查,中粮集团下属相关公司在国产油菜籽托市收购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定,不存在用进口菜籽或进口菜籽油冒充国产菜籽或国产菜籽油转交国储库的行为。
而中储粮相关人士表示,已关注到此事件,正在跟进调查中。
就在前不久,国家粮食局重申夏粮和油菜籽收购准则,表示将加强对企业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种粮农民利益的行为。这一表态表明,官方已意识到只有遏制违规操作,才能堵住监管漏洞,保护农民应得利益。
除监管漏洞外,托市收购政策还导致国内外粮食“高价差”,“最大的问题在于扭曲了市场价格”,行业人士称,随着托市收购价格持续提高,实行最低价收购的主要粮食品种,其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
分析人士认为,弊端渐显的托市收购政策已到了亟待调整的关口。托市收购改革的路径应该是朝市场化回归,更好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既保护农民利益又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研究成果《有机粮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 ![]() |
微信订阅号: | ![]() |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