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年安徽合肥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01-07  浏览:


  安徽合肥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迈向新阶段。4月召开合肥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创新高地八项工程和八项措施,实施“科技8521行动计划”,分解落实48项目标任务至30个部门。谋划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实施方案,着力撬动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发展。制订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抓手,创新城市运营管理模式,成功获批国家科技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郭河、滨湖农业园为两核,“城乡统筹、三产融合”的示范区,获批国家科技部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二是新兴产业跃上新台阶。遴选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智能语音等八个新兴产业增长源,梳理培育增长源项目72个,总投资1062亿元。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年1-9月,六大主导产业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超过汽车产业,同比增长74.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新能源汽车推广5650辆占全国20%居首位,53项产品进入国家公告,与普天集团、美国GTA公司等战略合作,纯电动车销往海外达成意向2000辆,新能源汽车继续列入国家2013-2015年试点城市。谋划推进中国电科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已完成建设前项目、资金准备。推进未来网络管理运营中心等国家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获批立项。加快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等战略合作,提出原创团队募资增资发行信托产品方案,建设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燃气轮机洽谈、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助燃发动机等一批高科技项目转化。


  三是创新主体取得新发展。上半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户,下半年77户上报国家审批中,目前总数达711户。新获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总数106家。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库,集聚1286家企业和2220个项目,获批合芜蚌自主创新重大项目16个。今年已培育组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90家,总数达770个,其中新认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新获批重点实验室2家、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一批候选院士进入最终评比,排名靠前。获批中科大先研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科力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合肥市、肥西县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县,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单位。杰事杰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科大讯飞等5家企业获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


  四是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主体工程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已招收700名工程硕士,建立中科大先研院风险投资基金,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共建20个联合研发中心,孵化19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社会资本1.2亿元。加快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已集聚研发人员897名,其中海外人才86人,在研项目和转化成果分别累计达465项和180项,研发了国内首台场离子显微镜系统、首个光学电磁场三维成像仪等一批重要成果。启动新建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筹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谋划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正与央企洽谈共建。强化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引入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各类高端中介机构30多家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13家,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正积极洽谈进驻中心。新建科技创业苗圃,培育创业团队80个,孵化企业13家。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集聚1536台套仪器设备。高新区、新站区和桃花工业园获批省级创新型园区。梳理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院科技成果380个,其中研发阶段153个、小批量试生产152个、实现量产75个。


  五是创新环境呈现新局面。修订自主创新政策,上半年政策兑现2.62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出台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暂行办法,列入试点127家,科技局主导完成试点方案13家。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宣传周等活动,推进区域创新合作,与中关村、长三角等地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0项,与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年会、201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2013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