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英菲尼迪未来产品阵容盘点 车型数量将增加六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08-21  浏览:


  据了解,日产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正考虑拓展产品阵容,未来5年内车型数量将从现今的8款增加到13款,提高约60%。


  英菲尼迪拓展产品阵容


  日前英菲尼迪美国执行副总裁迈克尔·巴奇(MichaelBartsch)向媒体表示,虽然今年英菲尼迪全球总裁约翰·德·尼琛(JohandeNysschen)卸任转投凯迪拉克,但英菲尼迪品牌“仍然沿着尼琛提出的方向发展”。同时其表示,未来5年内,英菲尼迪产品阵容将扩大60%,从目前的8个车型增加到13个。


  在增设整车型号的同时,英菲尼迪还将注重打造新动力总成,尤其是最近同戴姆勒达成的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生产2.0升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


  现有车型盘点


  据悉,英菲尼迪目前的8款车型如下,包括4款轿车/轿跑/敞篷车和4款跨界车/SUV。


  轿车(Sedan)、轿跑/酷派(Coupe)和敞篷车(Convertibles)车型:


  新推出的Q30紧凑车,2015年年中开始在英国工厂投产;2013年英菲尼迪采用新命名体系后,原先G系列轿车更名后为Q50;原先G系列轿跑和敞篷车更名后为Q60;原先M系列轿车更名后为Q70。


  跨界车和SUV车型:


  原先EX系列跨界车更名后为QX50;原先JX系列跨界车更名后为QX60;原先FX系列跨界车更名后为QX70;原先QX系列SUV更名后为QX80。


  新车推测


  据了解,以往报道中出现了5款甚至更多的英菲尼迪未来新车型,主要包括QX30、Q40、电动车型号、旗舰车型(可能为Q80),以及类似奔驰AMG的高性能车。这些基本上可以和迈克尔·巴奇表示的说法对应。


  QX30


  日产高级副总裁安迪·帕默(AndyPalmer)新近确认了QX30紧凑型跨界SUV的编号,该车将和Q30一起在英国东北森德兰(Sunderland)的工厂投产,时间较Q30略晚。


  Q40


  7月下旬,英菲尼迪发布声明称,新车英菲尼迪Q40今年8月将上市,前身为英菲尼迪G37车型。英菲尼迪G37问世已有8年,长期以来是该品牌旗下主力畅销车。英菲尼迪Q40尚未公布售价,但据悉和2013款G37不会相差太多。目前2013款G37在美国起售价为32,950美元,比Q50低4,200美元。


  纯电动车


  英菲尼迪将以日产聆风纯电动车为蓝本,采用感应充电技术,打造一款豪华电动车。该车在内外饰上将和聆风区别较大。新车还将采用感应充电技术,无需线缆即可充电。日产为聆风开发了专用的无线充电系统,2013年开始采用。


  旗舰车


  英菲尼迪准备推出顶级豪华车型,以将自身提升为同德系豪车匹敌的主流豪华品牌。该车被描述为一款四门轿跑,同2009年展出的Essence概念车与2012年亮相的Emerg-E两座混动概念跑车存在关联。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该车可能被称为英菲尼迪Q80,规格高于Q70,以保时捷Panamera外形为模板,2018年前后上市。


  在平台方面,所谓的英菲尼迪Q80有可能采用合作伙伴戴姆勒的平台,以梅赛德斯-奔驰的最新模块化后驱平台架构为蓝本。动力总成可能源自Emerg-E两座混动概念跑车,采用中置发动机布局,与电动马达搭配。


  高性能子品牌取代IPL


  3年前英菲尼迪创立了英菲尼迪高性能系列IPL(InfinitiPerformanceLine),作为参加欧洲车赛的高性能运动车型子品牌,目前Q60轿跑和敞篷车拥有IPL版本。今年底特律车展上,英菲尼迪美国副总裁MichaelBartsch表示,IPL已经不能满足公司未来更加激进的产品规划,将在近期内打造超越IPL的高性能子品牌,对标宝马M和奔驰AMG。


  中国市场专有ESQ车型


  除了以上统计的13款车之外,英菲尼迪还将于年内推出一款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紧凑SUV,基于日产Juke打造,该车外形较Juke更侧重跨界设计。


  巴黎车展将推全新车


  8月19日,英菲尼迪官方发布声明称,将在今年10月份巴黎国际车展上带来一款全新车。但英菲尼迪并未给出详细解释,因而尚不清楚是5款新车中的哪一款。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