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石油市场2013年回顾与2014年展望(上)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06-18  浏览:


  一、2013年中国石油市场特点分析


  2013年的中国石油市场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年国内石油市场有一些突出且重要的特点,如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各油品需求增速差异性大、成品油供应过剩、价格准市场化等。这些特点有些可能是趋势性的,有些可能具有标志性,而有些可能是临时性的。


  (一)三大主因导致石油需求低速增长


  2013年,国内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51433.3万吨,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是2006年以来最低增速。经济减速、替代能源和去库存化是2013年石油需求低速增长的三大主因。


  石油需求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家强调经济质量和转型,2013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速。全年GDP增长7.7%,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也是1999年以来最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低于第三产业。经济增速较低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石油需求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左右。


  替代能源增加。由于天然气飞速发展,而全国自上而下前所未有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生物柴油、燃料甲醇、乙二醚等替代燃料国产和进口价格较低,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等,对石油的替代增加,估计全年新增替代石油量总计250万吨左右,影响石油需求少增0.5个百分点。


  库存有所下降。2013年国家出台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市场投资和投机空间大幅缩小,同时,国际油价波动下跌,且预期进一步下跌,石油企业和用户低库存运作规避风险。估计全年石油库存总计下降250万吨以上,影响石油需求少增0.5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13年国内石油需求走势与经济增长走势和国际油价走势较一致,上半年波动下降,下半年波动上升,三季度需求量最大,12月份石油需求量最高,达4671.7万吨,为历史最高点。2013年原油表观消费量48865.3万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原油月度和季度走势与石油类似,上半年波动下降,下半年波动上升,三季度需求量最大,12月份原油需求量达到4458.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各石油产品需求增速差异性大,快速增长和低速增长共存


  2013年,国内各石油加工产品需求增速继续延续上年的明显分化态势。因长假高速路免费以及人们收入增加等,与生活关系较大的汽油、煤油等油品需求较快增长;而受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天然气等替代燃料较快发展,电力供应充足使柴油发电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与生产关系较大的柴油等油品需求增长较慢。


  据统计,2013年汽油和煤油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7.8%和11.3%,汽油增速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煤油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柴油表观消费量下降0.6%,这是少见的,增速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全年汽煤柴油表观消费量合计增长2.9%,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燃料油表观消费量下降2.8%;由于在化工领域的使用量大幅增长,LPG需求较快增长。2013年国内石油及主要石油产品表观消费量情况见表1。


  从走势看,2013年汽油和柴油需求走势与经济增速走势较一致,上半年波动下降,下半年波动上升;而煤油需求一直波动上升。全年汽油和煤油12月份需求量最高,且均为历史最高值;柴油需求1月份全年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石油加工产品需求增长的差异性被放大。由于国家决定征收汽油调和组分消费税以及汽油质量升级,汽油隐性需求显性化,加之天然气价格上涨也影响替代汽油等,这些因素影响汽油需求多增2个百分点左右。


  煤油需求增长有虚高成分。由于柴油和煤油价格机制不同,且柴油需求疲软,价格不到位,航空煤油生产利润高于柴油,炼油企业增加煤油生产量,导致煤油超量供应,库存增加;下半年部分时间、部分地区柴油资源偏紧,一些企业进口动力煤油加工柴油也拉高煤油需求,9月份以来动力煤油进口量明显高于正常情况。这些因素共计影响煤油需求多增4个百分点左右。


  柴油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也被放大。2013年柴油需求下降有趋势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趋势性原因有经济增速相对较低和经济结构调整、LNG汽车较快发展(LNG汽车主要替代柴油车,LNG价格受国内天然气调价影响相对较小)等,这些情况未来可能仍存在。特殊性原因有生物柴油等替代大幅增长和去库存化等。由于进口生物柴油不征收消费税,2013年生物柴油进口量大幅增长,超过150万吨,比2012年翻了几倍;经济增速较低导致其他行业生物柴油需求疲软以及一些地方出台有关扶持政策等也导致车用生物柴油量增加。其他类似燃料替代也有所加快。这些因素影响柴油需求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及国际油价波动走低,使石油企业和用户降库避险拉低柴油需求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此外,这两年煤炭进口量大幅增长也是导致柴油需求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煤炭生产和运输都是高耗柴油领域。201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达3.3亿吨,同比增长13.4%,占消费量的9%。


  (三)国内石油供应增速放慢,成品油供应能力增长大于需求增长


  1.原油产量继续平稳增长


  2013年,国内原油产量20812.9万吨,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处于正常1%~2%的增速水平区间。从月度走势看,全年原油产量相对平稳,增速上半年快于下半年,这与上年基数有关。10月份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800万吨,达1806.7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2.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加工能力较快增长


  因成品油需求增速回落,特别是作为主要平衡参照的柴油需求增速大幅下滑,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2013年原油加工量47857.6万吨,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月度原油加工量与柴油需求走势相似,上半年波动下降,下半年波动上升,全年最高值在1月份。


  受需求和盈利情况不同等因素影响,各石油产品产量增速各异。煤油生产效益较好,产量增长最快,且提速;汽油需求旺盛,产量继续较快增长;柴油市场疲软,生产效益没有煤油好,产量增速较低;燃料油国内严重供不应求,产量加快增长。各石油产品产量月度走势基本与各自的需求走势类似。


  2013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增加33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快于成品油需求增速;两大集团炼油能力增加2060万吨,占新增产能的62%。


  (四)石油和原油进口量继续较快增长,汽煤柴油出口量大幅增加


  1.石油和原油进口量继续增长,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7.4%


  由于国内原油产量远远赶不上石油需求增长,导致尽管成品油需求和原油加工量增速下降,但原油进口量和净进口量继续较快增长,带动石油进口量和净进口量也继续增长。全年原油净进口量28052.4万吨,增长4.4%,增速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3亿吨,达30620.4万吨,增长3.6%,增速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7.4%,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9.5%,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原油和石油进口量走势与石油需求走势类似,上半年波动下降,下半年波动回升。全年原油净进口量12月份最高,石油净进口量7月份最高并均为历史最高点。


  2.汽煤柴油净出口量大幅增长,石油加工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继2012年我国汽、煤、柴油三大油品全面净出口后,2013年继续保持全面净出口态势,且净出口量大幅增加;但同时,石脑油、LPG等石油产品净进口量扩大。全年汽、煤、柴油净出口量分别为468.7万吨、248.7万吨和251.1万吨,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0.4%、99.9%和174.9%;全年石脑油和LPG净进口量分别为318.8万吨和295.3万吨,分别增长10.9%和43.1%。而2013年石油产品净进口量仍达2568.1万吨,反映出石油加工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201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占石油净进口量的比例上升到91.6%,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全年前四大净进口石油产品依次是燃料油、石油沥青、石脑油和LPG,而上年依次是燃料油、石油沥青、石脑油和润滑油。


  3.中东原油进口比例上升,亚太、非洲和欧美比例下降


  由于非洲一些国家政局动荡,2013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比明显下降;因伊拉克等国产量增加,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比显著上升。其中,中东比例重新上升到50%以上,为52.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非洲比例继续下降到22.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中亚、欧洲和西半球总计占比下降到23.0%,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亚太进口比例下降0.6个百分点至2.3%。沙特仍然是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仍然是安哥拉,而阿曼取代俄罗斯成为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原油比例达42.3%。


  五)国家基本按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及时足额调价,炼油企业苦乐不均


  2013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新机制对调价周期、挂靠油种及4%的门槛等做了修订。新机制实施以来,国家基本按新机制及时足额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