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国内用户手机月均流量150MB 5年LTE用户将超7亿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07-21  浏览:


  4G牌照发放半年,中国到底有多少4G用户了?日前召开的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中国移动CEO李跃公布了中移动4G发展的最新数据:商用半年来,中移动4G用户数突破了650万。不过,如果按“土豪动”7亿用户总量计算的话,4G用户占比还不到1%。虽然当下4G用户比例甚低,但4G前景很好很强大。爱立信最新预测,到2019年底,中国LTE用户数量将超过7亿——全世界每4名LTE用户中,就有1名是中国人。爱立信中国区CMO常刚向南都表示,2013年年底,国内活跃用户手机月均使用流量在150MB左右,而韩国已经到了2GB的惊人数据。常刚预测,到2019年,中国人均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15倍。也就是说,未来大家普通的月流量,都将以“G”为单位。


  4G用户


  再过5年,95%的LTE渗透率


  至2015年,移动用户数将超过世界人口总数。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用户数同比增加7%,净增1.2亿。全球移动宽带用户也将继续增长,到2019年底将达到76亿,占移动用户总数的80%以上。


  虽然国内4G渗透率目前处于低位,但预计到2019年,国内LTE人口覆盖率将达95%。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4G市场。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广泛而持续快速部署的LTE网络使得该技术的用户数量至2019年底将超过7亿。也就是说,5年后,中国将占到全球LTE总用户数25%以上,全世界每4名LTE用户就有1名是中国人。


  玩4G


  韩国率先开道,日本稳定网络,中国实现规模


  有着16亿人口的东北亚占世界人口的22%。日本和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这一地区因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和精通技术的消费群体而颇受瞩目。


  爱立信客户解决方案与交流总监LucaOrsini概括说,“韩国率先开道,日本稳定网络,中国实现规模”。具体而言,韩国在LTE上的创新和技术较为领先,LTE用户普及率高达53%,全球第一。而日本4G的突出特点是其4G网络在应对极端环境方面的能力极其强大。要知道,东京轨道交通每天运输2000万人,而这些人随时随地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对网络质量要求极高。


  4G生态


  从手机到价格,正形成良性生态圈


  中国的承诺是让整个生态体系发展壮大,实现规模经济,让所有人都能享受4G服务。———最近中国移动主攻千元内4G手机,可以视为4G加速普及的重要信号。中国移动还宣布将在资费方面大幅降低数据流量单价、增加最低档位套餐,并以“季包”和“半年包”的形式尝试月度流量不清零的新模式。更加优惠的流量套餐可以吸引大批低收入市场的消费人群,对于进一步增加中国市场上的LTE用户总数具有重要意义。


  4G流量


  2013-2019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超过15倍


  到2019年,智能手机用户有望达到现在的三倍,带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9年,智能手机月度总流量将增加10倍左右。


  中国的流量增长可能会有更惊人的速度。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高速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011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里程碑,城市人口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以数据为中心的移动设备使用导致移动网络数据快速增长,而本地开发的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应用迅猛增长,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要趋势。


  到2013年底,中国每个活跃用户的月平均数据使用量,大约是150MB(包括所有技术标准);而2013年到2019年期间,中国的移动数据总流量增长将超过15倍,而全球增量仅为约10倍。长远看,2019年中国LTE产生的业务总流量将约等于2013年的全球移动流量。


  4G未来


  大部分数据流量仍由少量用户产生


  由于不同网络、市场和用户类型的使用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很大一部分数据流量由少量用户产生。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上限、资费方案、用户终端的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等因素都会影响每个用户的数据流量。


  不过,iPhone6都开始走大屏路线,智能移动终端的“大屏”风暴或许会从侧面推动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增长。终端设备不断演进,屏幕越来越大,超高清等更高的视频分辨率也不断涌现,所有这些变化都导致视频消费的不断增加。


  爱立信客户解决方案与交流总监LucaOrsini指出,视频流量是数据流量增长的第一大动力。移动数据流量所占比例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是视频,预计到2019年,视频流量将增加13倍,届时,它将占全球移动流量的50%以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