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年11月大众在华销量罕见滑坡 朗逸不敌轩逸福克斯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12-22  浏览:


  根据大众汽车官方数据和推算结果,2014年11月份,大众乘用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交付销量出现罕见的同比下跌现象。而大众在华最畅销车型朗逸也在销量上不及福克斯和轩逸等轿车竞争对手。


  全球销量:近期最大跌幅


  12月上旬,大众汽车集团发布数据称,今年11月份旗下大众乘用车品牌全球交付销量为508,400辆,而该品牌2013年11月全球交付销量为529,500辆,今年同比下跌4.0%。在10月同比微跌0.4%之后,大众品牌全球销量再度下降。


  大众品牌今年以来全球销量增幅偏低,起伏较为明显。1至10月份该品牌全球销量数据如下。


  1月份从491,900辆同比增长4.8%至515,700辆,2月份从401,400辆同比增长1.5%至407,600辆,3月份从532,400辆同比增长4.8%至557,800辆,4月份从480,900辆同比增长6.8%至513,400辆,5月份从511,000辆同比增长3.9%至531,100辆,6月份从509,200辆同比增长1.1%至514,900辆,7月份从472,800辆同比增长4.0%至491,600辆。


  从8月份开始,大众全球销量同比增幅再也没有达到1%,当月从470,500辆同比微增0.1%至471,000辆,9月份从533,700辆同比增长0.2%至534,800辆,10月份从519,300辆同比微跌0.4%至517,400辆。而11月则成为大众近年少有的同比连降。


  1至11月份,大众在全球累计向消费者交付了5,589,100辆汽车,去年同期5,479,500辆,今年同比增长2.0%。


  在华销量:罕见滑坡


  大众此次公布的数据中,1至11月大众品牌在华累计销量252万辆,去年同期226万辆,同比增长11.9%。而上个月公布的1至10月累计销量,则是从202万辆同比增长13.8%至230万辆。


  虽然大众给出的官方数据精确度较低,但按照四舍五入法,可知2014年1至11月大众品牌在华累计销量最高仍应该低于252.5万辆,去年同期最低不会低于225.5万辆;2014年1至10月累计销量最低不会低于229.5万辆,去年同期最高仍低于202.5万辆。


  将前11个月累计销量最大化,而前10个月累计销量最小化,则等于将11月单月销量估值最大化,反之则是估值最小化。如是可得今年11月大众品牌在华销量不到23.0万辆,而去年11月至少为23.0万辆。这就意味着11月大众在华销量低于去年同期,尽管跌幅极其轻微。


  另外,大众一份官方文件显示,2013年1至10月,大众品牌在华累计销量为201.8万辆,也就是上文中简化为202万辆。按照同比增幅13.8%,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229.6万辆。这样推算2014年11月大众在华销量为22.9万辆,2013年11月则为23.7万辆,同比下跌3.4%。


  尽管该算法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可以根据大众官方数据和逻辑推理,确认上个月大众乘用车在华销量同比滑坡。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大众销量为“交付销量”(Deliveries),接近零售销量/终端销量,同中汽协、乘联会通常提供的批售销量存在差异。在批售销量上,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上月大众品牌销量总和仍然同比增长,但增幅为个位数,不及往年。


  朗逸不敌福克斯轩逸黑马夺冠


  11月份,上海大众朗逸总计销量28,800辆,含28,799辆新朗逸。如果将长安福特17,509辆两厢福克斯同15,141辆三厢福克斯合并(编者注:中汽协的车型/品牌销量排名即采用此算法,而朗行和朗逸因为中文名称不同而未能相加),则总销量达到32,650辆,超过了朗逸,在所有轿车和轿车中名列第二。


  上月轿车中销量第一的是日产轩逸,单月销量34,480辆。


  近几个月来,中国轿车型号销量桂冠争夺基本上都在福克斯和朗逸之间进行。因老款朗逸销量滑坡,7月份朗逸曾一度跌至第5名,8月份又再次输给福克斯。9月份朗逸则重新回归王座,10月份朗逸再度被福克斯超越。而11月这两款车型都被轩逸所超越。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