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金政策 >> 地方资金政策 >> 

天津

天津资金政策

天津市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科技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4-09-19  浏览:
  津科农〔2014〕157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结对帮扶困难村的部署要求,把帮扶工作引向深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中的作用,市科委制定了《天津市科技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2014年9月17日
 
 
  天津市科技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8月,市委、市政府做出结对帮扶困难村的部署,全市236家市级机关和单位结对帮扶10个区县的500个困难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帮扶工作中,大家普遍感到科技、人才和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的瓶颈,科技入户难问题仍然存在。为把帮扶工作引向深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结对帮扶困难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结对帮扶困难村内生发展能力,按市领导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背景
 
 
  ⒈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开展为科技进村入户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1026名市级机关和单位的帮扶人员,按照“四同”要求,活跃在困难村。帮扶干部文化层次高、服务热情高、了解百姓需求,在帮扶工作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和人才是困难村发展的关键。这为科技进村入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⒉困难村发展对科技有较强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村以来,市科委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对接活动,深受欢迎,初具成效。所帮扶的4个村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设施蔬菜、工艺葫芦、红薯、梨产业等特色产业;帮助部分提出需求的困难村,指导了冬枣增产、蔬菜保鲜等50多项产业技术应用。目前我市已有73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与77个困难村就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衔接。4月底,市委组织部、市科委面向500个困难村征集技术需求,286个困难村提出了604项技术需求。为探索农业科技特派员与困难村规模化对接的有效途径,5月21日、7月31日,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分别在宁河县、蓟县组织了菜、肉、蛋、果、水产品等农业产业的科技对接活动,4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与102个困难村的538户农民面对面开展技术交流和对接,咨询解答问题165个。截至目前,已有35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实地指导服务。
 
 
  ⒊农业科技特派员在推动科技成果面向基层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部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科研人员、乡土专家、技术能手组织起来面向基层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具有传播快、方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我市从2004年开始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有137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建成6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3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2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我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来我市实地考察。
 
 
  ⒋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服务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科技特派员绝大多数来自大学、科研院所,本市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已经明确,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可采取兼薪兼职方式面向基层服务。我市部分大学和科研院所已将科研人员服务基层的工作量计入考评范围,极大地调动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农村合作社等新农村经济组织的建立,为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⒌科技特派员提供的基层服务不均衡。条件和基础较好的村庄或经济组织,科技特派员提供的服务较多,产学研合作效果较为明显。条件较差的村庄或经济组织得到的科技服务少。原因在于经济条件好的单位对科技吸纳能力强、转化效果好,经济条件差的则较弱。在市委、市政府做出帮扶困难村、促进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困难村开展“定制化”的科技帮扶,解决科技入户难问题,推进科技帮扶工作,不仅是帮扶困难村的需要,也是促进全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
 
 
  贯彻落实市委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重大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构建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科技帮扶长效机制为目标,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依托,在菜、肉、蛋、奶、果、水产品等10个重点农业产业,建立面向困难村的技术研发与引进、集成与示范、对接与咨询、培训与指导“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现场对接、观摩培训、网络咨询、入户(社)指导四个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根据产业链布局、服务要素辐射范围,对每个产业划分若干个网格化服务区块,形成覆盖全市500个困难村的网格化服务模式;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带动帮扶工作,广大农村支撑产业链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主要目标:到2014年底,建成10个产业50人规模的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核心团队、350人规模的特派员基层服务队;开发具有咨询、交流、培训和考核功能的网络服务系统并试运行,初期网上咨询2日应答率达到90%以上。认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30个,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技术90项;全面开展现场对接、观摩培训、网络咨询、入户指导工作,覆盖50%以上的困难村。
 
 
  到2015年,上述农业科技特派员总量达到700人;实现现场对接、观摩培训、入户(社)指导、网络咨询工作经常化,覆盖95%以上有需求的困难村;网上农业实用技术电视专题片和课程达到200部。认定示范基地100个,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形成支撑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科技研发、引进与服务体系。
 
 
  三、工作任务
 
 
  ⒈构建科技帮扶的长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科技帮扶机制。一是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完善硬件支撑条件和给予适当运行补助、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等方式,引导建立面向困难村的科技帮扶体系。二是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业企业、新型经济组织、农户构建稳定的技术服务关系。科技特派员可采取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投资等方式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服务农户。三是支持企业结合技术标准和生产管理模式的建立、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将困难村相关产业纳入自身经营体系,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互惠发展的机制。支持企业通过担保、组建信用联合体,解决农户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四是以困难村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持续性的技术研发与引进机制,为困难村提供长效技术支撑。五是在帮扶体系建立并稳定运行后,对企业、科技特派员后续的公益性帮扶工作给予适当补贴。
 
 
  ⒉面向需求确定重点产业,强化技术需求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在征集全市困难村及村内合作社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分析困难村产业现状和技术需求,结合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和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的需要,筛选出设施蔬菜、生猪、家禽(蛋鸡)、奶牛、水产品、果品、食用菌、三辣、观赏鱼、特色养殖10个产业,作为面向困难村实施“四位一体”网格化服务的重点。困难村在大田粮食作物及其他方面的技术需求,结合实施“渤海粮仓”等科技示范工程开展。
 
 
  ⒊建立与技术需求相匹配、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根据困难村和产业需求,遴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服务意识强的科技特派员,建立面向10个产业链,市、区域、村镇三个层次的技术服务队伍。一是建立市级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每个产业团队设一名首席科技特派员和若干名骨干科技特派员,组成产业科技特派员核心团队,负责该产业“四位一体”网格化服务科技帮扶工作的组织和推动。二是由核心团队依托示范基地,根据空间、产业链布局和实施网格化管理的需要,组织基层特派员服务队。建立基层特派员包村、包社、包户、巡检及与帮扶组协作机制,利用村综合服务站开展帮扶、信息收集与反馈,并将重大需求作为科技研发和对接的目标。三是按产业在村镇建立由技术能手、乡土专家与农户组成的技术协作组,接受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开展日常技术交流,形成技术能手、乡土专家与农户手拉手共同发展的氛围。
 
 
  ⒋打造老百姓身边的示范基地,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技术服务。根据500个困难村及所在区县的产业现状,按照空间和产业链布局合理、实施网格化管理便利的原则,优先在困难村及周边,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展示效果好、服务积极性高、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含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开展“四位一体”帮扶工作。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为示范基地开展服务的辐射点,方便科技特派员、农户就近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开展产业一日游活动,打造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一日游精品线路,定期组织产业观摩学习。
 
 
  ⒌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全方位解答困难村提出的技术问题。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咨询、交流、培训和考核四大功能。困难村产业技术问题随时提交,科技特派员团队限期答复,2日内答复率达到95%以上。答复可采取网上、电话、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建立网上信息交流论坛,市级、产业、基地三个层次的微信群,针对产业发展技术问题开展互动交流。每个骨干科技特派员每年至少针对一个共性技术问题,讲一堂课。三年内网上发布优秀授课视频超过100部。结合国家远程教育工作安排,3年内拍摄100部先进适用技术专题片,提供网络播放与下载。利用信息评价系统,对特派员团队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考核,纳入到特派员绩效考核体系。
 
 
  ⒍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技术对接、研发与引进的新模式。根据困难村的技术需求,按区域、产业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对接活动。调整原有农业科技计划主要面向高校、院所的格局,将农户、合作社等农村一线的技术需求作为科技研发和引进的重要方向。市农业成果转化、星火等科技计划要围绕上述重点方向,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围绕重点农业产业,抓好薄弱环节,聚集科技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对产业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农业科技企业,增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三年内,在10个产业组织40家工程技术中心、20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100个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引进10家优势农业企业,推动20家国家级科研单位来津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小巨人领军企业10家。
 
 
  四、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协调。在市帮扶办统一部署下,市科委协同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对全市科技帮扶工作进行部署,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科技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会同相关单位对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进行统一布局,并落实相关政策。
 
 
  ⒉统筹科技资源。设立科技帮扶专项计划,集成市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制定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科研人员面向基层服务的积极性。本市设立的农业类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文献平台,要面向基层开放服务。
 
 
  ⒊加强服务和考核。帮助科技特派员解决帮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使科技特派员安心服务基层。定期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提高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解析产业节点,细化技术内容,确保农民技术问题提得出、提得准。制定《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实施办法》和《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办法》,明确特派员和示范基地的职责、目标与任务。通过建立帮扶档案、回复及时性统计、满意度调查、网络评价等方式,对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四位一体”帮扶情况进行考核。
 
 
  ⒋营造氛围和环境。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科技帮扶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成效,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科技帮扶工作的氛围。建立工作简报、交流学习、互比互看等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业绩突出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和做出巨大贡献的示范基地进行表彰,树立典型,促进、带动科技帮扶工作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