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企业司的相关要求以及我厅的总体安排,我们年初向各州地市财政局下达了《关于开展2011年度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进行评价工作的通知》(青财企字[2012]470号),并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2011年下达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藏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专项、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和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专项五类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价。
一、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心准备做好前期工作
对专项资金进行财政绩效评价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绩效评价工作,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认真学习财政部刘玉廷司长在成都企业决算汇审会上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企业工作大有可为》的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理清思路,积极作为。二是按照厅党组2012年财政重点支出工作重大部署和我厅《关于开展2012年重点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计划的通知》精神,制定了工作方案和《青海省财政企业口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对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承建单位设定了考评指标,明确了具体的考评方式。三是为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确保评价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证,专门召集评价机构法人和评价项目负责人召开了会议,签定了委托协议,从专项资金评价的范围、内容、方法、取费标准、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为防止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确定今年下半年要对各评价机构的评价工作质量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四是根据近年来重点支出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研究确定了2012年需绩效评价的专项资金类别和资金额度。五是为加强领导,使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了由主管厅领导负总责、绩效评价岗位人员协调配合、会计师事务所承办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联动机制,健全了组织,强化了领导,形成了合力。六是为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期完成,在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的同时,明确了评价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时间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七是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行动快,配合有力。各地财政部门接到省厅通知后,结合实际布置本地区相关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事宜,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到了2012年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地分管领导负总责,从相关科室抽调人员配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把握重点,规范评价工作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有效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如何把握评价重点,从哪些环节、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做到规范评价,是搞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把本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依据、重点、程序、方法、被评价单位对评估机构承诺和评估机构对财政部门承诺列为重中之重,并贯穿于整个评价工作的始终。
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评价重点:一是评价项目安排的合规性。项目的立项、建设及资金申请是否履行了规定程序。二是评价项目建设完成情况。注重项目建设是否按计划实施或按规定期限、建设规模完成;三是评价各项资金是否到位。四是评价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五是评价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损失浪费资金现象,是否存在套取政府性投资或挤占、挪用等问题。
评价程序: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组织实施、撰写评价报告、研究通过和提交评价报告5个环节。
评价方法:评价机构采用听取汇报、查看项目相关文件及资料、检查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实地查看基建施工进度和设备安装情况,检查工程决算和验收资料,填写原始检查记录,根据检查记录和相关资料撰写评价报告等方法进行评价,确保了评价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被评价单位承诺:在评价工作中,各项目单位都出具了承诺函,承诺其向评价机构提供的项目资料真实、可靠、合法和完整,并对其承担法律责任。
评价机构承诺:评价工作中各评价机构向省财政厅出具了评价承诺函,承诺其对项目的评价是全面、客观、公正的,符合财务制度和基本建设程序等有关规定,并对其承担法律责任。
二、评价项目基本情况
此次评价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藏区中小企业发展创业专项、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和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专项五类资金共涉及省级和各州地市581个项目,评价资金总额40185万元。按资金性质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153项,10410万元;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137项,6722万元;藏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44项,2393万元;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30项,5690万元;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217项,14970万元。按地区分:省级29项,3135万元;西宁311项,24150万元;海东87项,4581万元;海西50项,2737万元;海南29项,1292万元;海北34项,1258万元;黄南20项,1055万元;玉树11项,360万元;果洛10项,420万元;
(一)评价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汇总各级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备案通知书,项目计划总投资
91.37亿元,其中财政部门补助3.9亿元,占项目资金的4.27%。项目单位自筹87.47亿元,占项目资金的95.73%。总的资金到位59.33亿元,到位率64.9%。其中财政资金到位3.9亿元,到位率为100%,未发生专项资金挤占、截留或挪用问题。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到位55.43亿元,到位率63.37%。
(二)评价项目实施情况
在581个评价项目中,己全部竣工的项目543个,占93.46%;因特殊原因暂未实施项目38个,占总项目的6.54%。总体看项目实施情况良好。
(三)评价项目运营情况
截止评价日,在581个项目中,已投入正常运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293个,占50.43%;边建设边生产产生部分经济效益的项目244个,占41.2%;。
三、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资金及使用管理情况,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绩效评价,我们深深感到:五类专项资金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投资热情,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微企业向规模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地方经济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就业人员,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财政小投入带动了社会资金的大投入,促进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省581个项目,总投资91.3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9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87.47亿元,财政资金投入仅占总投入的4.27%,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项目完成后,预计企业可增加销售收入152亿元,利润14.5亿元、税收4.57亿元、新增就业人员17640人。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我省非国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推动了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专项资金的扶持,加快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步伐,推动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产业升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增长较快。经对153个项目绩效评价,虽然有部分项目还在建设期内或在调试设备、试运营阶段,但大多数企业能够按照可研报告规定的建设内容实施项目,项目建设能够按期完成,并做到专款专用,大多数企业账务处理较为规范,达到了预期目的,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乐都光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起垄机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已研发出“光明”牌垂直翻转犁三个系列七种产品以及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收获机、种植机、大蒜收获机、玉米脱粒机等十多种产品。所有产品均获得了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颁发的推广鉴定证书,为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奠定了基础。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72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达7356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增加销售收入28963万元,税收1063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56名。青海鼎盛曲轴制造有限公司“曲轴搬迁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利用公司拥有的国内曲轴制造行业先进生产工艺。该公司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产品连续多年获得配套发动机厂家质量优秀奖,得到国外用户的认可。目前已具备年产30多个品种10万件曲轴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曲轴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率先进入美国零配件供应市场,已有30多个曲轴品种成为美国雪佛莱汽车生产配件供应商。项目实施后年新增销售收入3300万元、利润925万元,税收742万元、新增125个就业岗位。青海西北骄天然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牦牛藏系羊下水制备调味品项目”。公司利用与北京肉食品研究所、江南大学、青海轻工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的广泛的技术合作,经多年创新,已拥有多项牛羊肉储藏保鲜和加工生产技术的知识产权,现已成为西北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项目的实施丰富了产品种类,进一步提升了牦牛、藏系羊的附加值,加快了周边及全省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实现了企业和农牧民户的“双赢”。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260万元、利润244万元、税收61万元,直接吸收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110人。
2、地方特色资金,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大发展。在评价的137个地方特色产业项目中,大多数企业都通过财政扶持资金达到了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海诺木洪农场实施的“枸杞干果包装生产项目”,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组装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以及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使青海枸杞规范化种植技术、种植规模、衍生产品的开发加工技术,以及产业化规模等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项目建设,利用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基地优势,可使2000—4000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新增销售收入1000万元、新增利润100万元,税金8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1250人、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青海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的“菜籽色拉油小包装生产线升级项目”建设投资已按计划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于2012年正式投产,步入了包装规格化、生产节能化、产品健康化的强企之路,已成为海东最大的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9489万元,利润736万元,可新增就业人数146人。同时该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出资近500万元,支助贫困山区道路硬化、向灾区捐款捐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枸杞沙棘果蜜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枸杞和沙棘资源研发出了枸杞沙棘饮品及籽油,由于该产品具有生津解渴、滋肾润肺、补肝明目、健脑益智、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功效,产品在国内外同行中极具竞争力。项目完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4548.8万元。税收86.29万元、利润258.87万元。可新增就业岗位300个,解决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青海高原绿色肉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年产1500吨牛羊肉熟制品生产加工项目”是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要求,利用我省特色牛羊肉资源,以建设青藏高原畜牧业产业航母级龙头企业为目标的扩能升级改造项目,共投资223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80万元,建成了年加工牛羊肉熟制品1500吨的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壮大我省牛羊肉熟食品加工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可达12246万元、税收729万元、利润535万元。可新增就业人员146余人,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加快农牧区小康建设作出了贡献。民和绿之苑兔业有限公司“兔肉休闲食品加工项目”,是集种兔繁育、饲料生产、商品兔收购加工、出口贸易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企业,2009年公司被确定为“青海省扶贫龙头企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企业规模遍及民和、平安、乐都、格尔木多个县镇,带动农户1800余户。项目目前已投入生产,2011年新增销售收入810万元。初步分析项目全部投资完成后,可年产100万公斤的优质兔肉进入市场。
3、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有力的推动了藏区经济发展。44个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有力的推动了我省藏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玉树称多高原牦牛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玉树牦牛肉、藏羊肉精深加工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利用玉树藏区畜牧资源,以开发无污染,具有高原特色的牦牛肉、藏羊肉和肉类加工产品为立足点,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和扩大就业为目的,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胴体肉向多部位品种的方便快捷牛羊肉熟食产品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了由产量效益型逐步向品种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目前项目建设已辐射到玉树州及周边的牧区,在玉树州内建成了多个牛羊养殖基地,带动牛羊养殖户1550户,人均增加收入达3040多元,户均新增收益达1万元,直接向社会提供200个就业岗位。本项目建设已投入使用,预计2012年新增销售收入3300万元、利润597万元、税金282万元。青海青台万达生物有限公司“特色资源‘藏红盐’综合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全国唯一集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藏红盐的出口型企业,该项目充分利用我省囊谦县藏红盐盐矿的特色资源优势,投入资金2098.5万元。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了湟中生产基地,彻底摆脱了过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值低下、销路不畅所面临的困境。公司现在生产的“藏秘紫红盐”系列产品以绿色消费为标准,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为一体,已逐步运用到保健、医疗等各个领域。项目实施后,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新增利润7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员40余人。大柴旦中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盐湖低品位贫矿综合利用项目”,共投资2917万元。该项目是对中、低品位硼镁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对硼酸母液中的硼酸和硫酸镁进行回收和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使B2O3和氧化镁回收率达到80%。项目投产后年可生产硼酸0.9万吨、氢氧化镁3万吨、硫酸钠1.8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554万元、利润854万元、税收632万元,同时新增87个就业岗位。
4、外经贸区域发展协调促进资金促进了我省区域协调发展。217个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按照“调结构、稳外需、拓市场、保增长”的要求,重点扶持了我省外经贸企业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出口研发、轻纺、藏药开发利用、特色产品加工出口、信息平台建设及开拓国际市场等项目,培育了我省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和重点商品,壮大了我省外经贸企业。培育出了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我省外贸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青海物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二期项目”,攻克了锅炉清灰困难和锅炉蒸汽不稳定等关键技术难题,并申报了两项国家技术专利。项目建成后硅铁冶炼降低电耗800-1000KWH/T,新增产值4,080余万元。新增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量1.0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3.5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4万吨。为我省企业打破某些市场的环境条件壁垒。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和拓展出口新型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有机枸杞基地建设项目”公司自有基地生产的枸杞已获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有机认证。2011年公司有机枸杞合格产品总产量达到360吨,截止2012年5月实现销售收入1785.24万元、利润357.00万元。其中:出口枸杞130.74吨,出口额218.45万美元,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带动了当地有机枸杞种植业的大发展,可为当地农民群众及下岗职工提供150个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途径,带动了周边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达到了企业得利、农民增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效果。青海新铠实业有限公司“出口蜂产品养蜂基地建设及产品加工项目”充实了检测设备,提高了蜂产品检验手段,从源头上控制了蜂产品的质量,先后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及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为企业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实现蜂产品销售收入1758.27万元,利润351.65万元,其中:出口销售收入1388.68万元。2011年公司创汇541万美元,蜂王浆冻干粉在全国出口10强企业中排名第五。解决了近500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平方米机织藏毯项目”安排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500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并交付运营。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500万元、新增税金1160万元、利润1496万元、企业所得税874万元。解决了周边3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
1、可研报告是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薄弱环节,有的企业申报资料非常粗糙,无法反应项目全貌。部分项目立项不够科学,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时存在着审核不严的问题,项目投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企业自筹资金平均到位率只有64.9%。企业自筹资金到位率差充分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存在着大科研小项目的情况。
2、小微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会计核算不系统、不规范,项目会计资料不完整,多数企业不将财政资金单独设账分账核算,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有的小企业没有坐班会计,会计一个月只来几天缴个税,做个账。
3、部分企业存在着随意改变项目,不按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建设的情况。
4、项目建设进度慢,不能按期完成,有的完成项目不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5、由于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各评价机构评价标准不一,对良好、一般、差的评价结果不十分准确。
(二)个性问题
1、有少数企业存在着用现金支付,用收据甚至白条抵顶发票做账的情况
2、少数企业找不到人,有的想方设法逃避甚至拒绝对扶持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极个别项目至今无法进行检查。
五、加强企业口财政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论证和审查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申报单位对申报项目情况的综合描述,也是其对政府作出的郑重承诺,是政府实施专项资金扶持的重要依据,可研报告报送的扶持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做到科学编制、实事求是;报告的论证、审查和项目的审批工作必须严肃认真,要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实施结果在建设内容、建设期限、投资估算、资金来源,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一致。要坚决杜绝盲目跟风,搞大可研小项目,有可研无项目,人为吹嘘拔高的虚假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故意放大投资倍数等情形。
(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各中小企业要完善财务机构,配齐配强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有责任心、熟悉企业筹资、投资、会会计核算、懂财务管理、相对稳定性的财会队伍。中小微非国有企业必须规范会计核算,按时向属地财政部门上报会计报表,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调整今后专项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要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把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项目审批严格,实施结果成效显著,问题少的地区,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反之则减少资金支持力度,同时专项资金的投入一是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二是要坚持扶优限劣。可加大对优秀小微企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对诚信度高、项目好、投资少、见效快、有带动力的企业,要早扶持、多扶持。将专项资金重点投向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项目,减少生产竞争性领域的项目投资以及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投资。在投入方式上,针对不同项目,灵活地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降低专项资金投入风险,确保人与资金的安全。
(四)加强项目申报工作。一是各地项目申报要由属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审核上报。二是为加强财政支出进度,可把项目申报时间提前到上一年度的下半年,在12月31日以前将来年的项目报到省财政厅,这样既可以保证提前下达预算指标,又给财政部门预留了落实和审查项目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质量不高的项目或虚假项目。
(五)认真做好绩效评价整改工作。评价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对评价过的项目进行抽查,以保证评价工作真实、客观、公正。对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要下达整改意见书,问题小的企业由属地财政部门下达整改意见书,督促企业认真进行整改,并向属地财政部门上报整改情况报告,各州地市财政部门于10月前向省财政厅上报整改情况工作报告。对拒绝对扶持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随意改变建设项目、没有进行项目建设或有可研无项目、用现金支付,用白条收据做账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企业,由省财政厅直接下达整改意见书,并组成工作组督促其进行整改,对到期还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企业,由项目申报地区财政部门负责收回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并将该企业列入“黑名单”,今后财政资金不予支持,性质严重、触犯法律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