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提及2015年我国科技成就时,将第三代核电技术摆在了第一位。作为国家安全和科技实力的基石,核电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核电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张名片,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时,我们不禁要问,走出去的底气来自哪里?加速布局核电强国华龙一号引领中国制造走出去20多年前,当中国引进法国核电技术,在广东深圳市东部的大亚湾畔修建大陆地区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时,连瓷砖都靠进口,设备国产化率仅有1%。
中国核电产业经过30多年未间断的建设、运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今不仅谋求将自主核电技术输向海外,还向目标国打包了从人员培训、项目投融资到本地化的一体化菜单式出口配套方案。
当年的跟跑者,已成长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跻身为世界核电市场的重要力量。日前,全国政协委员王炳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核电发展任务目标在“十三五”规划中写得十分清楚:“十三五”期间,4台AP1000依托项目要全部投产发电;CAP1400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项目要开工建设;要在沿海新建设一批核电项目;要做好四代核能技术研究。王炳华进而指出,按照“加快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使命要求,首先是积极推动CAP1400“走出去”,并有力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众所周知,CAP1400是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作为国内乃至国际核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堆型,采用完全非能动设计,安全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事实上,我国核能正处于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期、技术创新的加速期,核电技术已经到了与美、法等国齐头并进的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产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这正是中国核工业走向国际的大好时机,抓住“一带一路”这一重大机遇和当前国际核工业格局变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成为世界核强国,引领核工业发展。
据公开资料,2016年科技部年度工作重点之一是启动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核能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事关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对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应成为首批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首批候选。而就现状而言,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具现实性的就是“华龙一号”。
公开资料显示,“华龙一号”2015年5月已在国内开工,8月在巴基斯坦开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争取2020年实现商业运行。中国批准了“华龙一号”两个示范工程的建设,如果4个机组顺利发电,那么对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在国内的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更为锦上添花的是,中国核电“走出去”所面临的大势非常好。现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发展核能和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70多个,在“一带一路”上有40多个。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上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而“华龙一号”有望占到20%—30%左右的市场份额。谈及出口优势,“从技术说,应该说在一个层面上。
因为我们推出来都是三代机组,三代机组在国际上是有标准有要求的。但中国技术毕竟设计得比较晚,知名度上是日美法的更高一些。
但我们的优势是有大量的项目,有大量的市场和后续项目建设来检验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技术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中广核国际核电开发部副总经理杨茂春称。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在建核电规模,在建机组数占全球四成。正如杨茂春所说,庞大的在建核电规模不仅历练了中国的核电建设队伍,也使中国企业的成本和工期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从成本上,中国国内的项目成本优势是很明显的。
这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国内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设计和研发需要大量投入,比如我研发一个汽车,只生产1000台,那这1000台汽车就要分摊研发费用。如果我生产50万台、100万台呢?这个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优势就是批量化建设后能把研发费用大量分摊掉。”杨茂春说,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12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成本很有优势。除此之外,项目管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工期控制,那成本很难降下来。“目前咱们项目的平均工期(从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到机组具备商运条件)是64个月,国际上的工期要比我们长得多。”从融资角度看,中国的融资能力也是颇具竞争力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完整核工业体系的优势。”孙勤说道。中国核电以华龙一号为龙头,带动核燃料、核电运行服务、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相关研究成果《核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信服务号: | ![]() |
微信订阅号: | ![]() |
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团队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我们以最新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常年为政府部门,全球500强企业提供下列细分市场研究咨询服务:
1. 行业分析:研究行业发展关键因素、规模和发展趋势、发展环境
2. 产业链分析: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3. 产品分析:研究产品产销情况、销售模式、进出口状况、市场需求
4. 企业分析:针对潜在企业的研究、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
5. 市场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
6. 竞争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竞争分析
7. 盈利能力分析:行业和潜在重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