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详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8-02  浏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装备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生产工具的装备制造行业。农业机械制造行业产品体系包括了种植业机械、畜牧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以及可再生能源装备等共7个门类,共包含了65大类、337个中类、1374个小类。其中,种植业机械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


  一、农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宏观环境持续向好


  “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宏观环境持续向好。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不断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范围,并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受益于国家利好“三农”政策的鼓励、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2010年包括“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


  展望2011年,农机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继续向好。中央1好文件锁定水利建设,将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排灌机械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农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农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等因素,都将促进农机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


  1、总量经济指标。按照国家统计局对2380个规模企业(不含柴油机和水泵行业)的统计,2010年,农机工业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38.1亿元,同比增长26.36%,按外汇兑换比率(1美元=6.8元人民币),相当于417.37亿美元,仅低于美国;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68.15亿元,同比增长25.46%;完成出口交货值211.92亿元,同比增长23.08%。2010年的运行特点: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到8月份开始企稳回升,后四个月同比增幅持续加大,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增自七月份开始同比增幅逐月加大,出口交货值12月累计增幅较11月累计增幅略有下降。


  2.产品产量指标。从产品产量指标完成情况看,拖拉机制造业、机械化农业、园艺机具制造业和农牧渔机械配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404.98亿元、617.27亿元和415.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42%、36.37%和21.58%,12月累计增速分别较上月提高3.19、1.53和1.16个百分点。
 

  (三)2010年农机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增速放缓。2010年农机工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增速放缓,市场表现难以与2009年以前同期相比。前7个月,农机工业总产值增幅呈逐月下滑趋势,年初1~2月份增幅高达34.29%,而后逐月走下坡路,到7月份增幅降低到22.26%,7个月下降了12.13个百分点。虽然自8月份开始止降回升,但与年初相比同比增速仍下降了7.93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农机市场也有悖于传统规律,不仅没有出现大多数生产企业年初过高市场的预期,就连春耕生产等农机产品的传统旺季也不旺。随着补贴资金的到位,市场在下半年逐步发力。


  2.生产波动性增强,消化库存成为企业的主要任务。从2009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开足马力扩大产能,用以应对今年上半年销售旺季的到来。然而,期望中的火爆市场转化为库存。或者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积压在流通环节。从上半年拖拉机企业统计数据可看出,截止6月底,17家主要生产大中型拖拉机的企业库存总量18444台,与上年同比增长56.58%。应收账款72.76亿元,同比增长32.12%。联合收割机情况也类似。因此,2010年上半年的农机市场实际是以企业消化库存为主。


  3.前几年市场火爆的大型农机产品出现调整。联合收割机产销出现了负增长,前7个月产量负增长一直保持在10%以上,上半年各主要生产企业的销售下降幅度都超过了30%。在企业采取一系列促销措施后,情况有所好转,自10月份开始出现小幅回升。由于下半年玉米机、新产品、小型机的增长,全年累计产量达到15.83万台,但同比增幅较2009年下降19.22个百分点。


  4.大中型拖拉机市场仍维持在高位。自2004年实施补贴政策以来,大中型拖拉机持续高速增长,2009年创历史最高销售量,达到了近30万台。平均2年一个5万的增长台阶。但从2010年起,市场仍维持在高位,估计将进入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期。


  5.小型拖拉机、插秧机及补贴目录新增产品实现快速增长。小型拖拉机市场增长明显加快,2010年累计产量同比增幅为19.14%,而2009年增幅仅为9.8%。插秧机高速增长。插秧机2010年生产与市场衔接稳定,市场表现十分抢眼。甚至有的企业上半年停止了联合收割机业务,专门生产插秧机。水稻插秧机是最近几年大力推广的机种,目前我国机插水平仍很低。在2010年特别是上半年农机市场增幅放缓的情况下,插秧机市场产销创造了记录,尤其是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出现了井喷现象。
 

  6.新进入补贴目录的产品实现增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等由于进入补贴范围扩大,刺激了部分潜在需求,产销增长明显加快。补贴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全年场上作业机械生产63.62万台,同比增长31.21%;粮食加工机械生产362.01万台,同比增长50.88%;棉花加工机械生产4.15万台,同比增长15.92%;泵生产8096.26万台,同比增长15.67%。补贴范围的扩大,成为支撑今年农机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机械产品进出口情况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同比下降幅度达22.13%。这种情况自2010年4月就开始逐月回升,2010年实现出口65.66亿美元,同比增长29.97%,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成功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2010年,在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中,出口国家与地区前十位是:美国、日本、德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意大利、俄罗斯联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出口总量前5位的产品是:拖拉机、牵引车;农产品加工机械;联合收割机;运输车;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


  “十一五”期间,农机产品累计完成出口252.23亿美元(海关统计,共77个税号),进口70.6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81.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58%,农机产品出口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


  在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出口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均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发展中国家、新兴体仍是我国农机产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数量和比重在上升;产品结构方面,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在增加。农机产品出口中低端落后的传统形象正在改变。


  (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


  “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产销两旺,工业总产值保持了2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已经确立了农机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主要农机产品,我国生产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按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销实现了39.20万台(经我协会核对,如将变型拖拉机、匹配25马力单缸柴油机和一些虚报数据去掉应为24.9万台左右),高于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上大中型拖拉机年产量一般保持在150万台左右。另外,我国还生产了近200万台小型拖拉机,是日本生产量的近10倍,欧美国家不生产此类产品。


  我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年产销量11万多台,欧美国家生产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只有4.5万台左右,日本3万多台,同时我国还生产了国外不生产的背负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2万余台,联合收割机产量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得益于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激励政策和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有力支撑,以及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农机工业表现出了超强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农机工业产销形势相对稳定。在2009年以来的后危机时代,农机工业依然保持了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二、农业机械行业科技进步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部署、调研和积极准备的关键一年。在加快开展科技攻关的基础上,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提高了为农业关键环节提供装备的保障能力。


  (一)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1.农用动力机械。重点完成了节能型小型拖拉机和147.1kW (2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及整机产品产业化。18.4kW (25马力)节能型拖拉机,开发完成了具有中置、前置动力输出及前置提升功能的直联式18.4kW(25马力)基本型小型拖拉机,达到非道路欧Ⅰ、欧Ⅱ排放标准,节油8%~10%,成为现役1500万台小型拖拉机的更新替代产品。在大功率拖拉机方面,完成了132.4kW (180马力)系列拖拉机产品开发及批量下线通,强化了整机传动系统,提高乐运输作业速度,采用了电液控制动力输出及;自主开发147.1kW (200马力)动力负荷换档拖拉机,填补了空白。


  2.耕整种植机械。重点完成了为59.2~88.9kW/88.9~118.4kW/118.4~148.0 kW三种功率段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多功能联合整地机、玉米高速气力式茬地精密播种机、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精密播种机、茬地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和宽幅高效植保机械的研究开发。


  3. 田间管理机械。重点开发了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系列宽幅高效植保机械、拖移式水动圆形喷灌机和大型多功能中耕除草复式作业机具。


  4.收获机械。重点突破了纵轴流收获技术和不分行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开发了纵轴流联合收割机、4行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和不分行玉米收割机。


  5. 农业生物质集储机械。重点开发了牵引式大方捆秸秆打捆机,自走式棉秆联合收割机,适应捆型秸秆装卸和其他物料搬运等要求,开发了我国首台全液压四轮驱动型伸缩臂叉装车。


  6. 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围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和节能降耗加工处理的要求,重点开发了高品质蛋白与油脂联产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完成了果蔬干燥成套设备、采用湿冷技术开发了移动式保鲜装备,棉花异性纤维的识别与剔除及皮棉加湿和工业化脱酚脱毒成套技术装备,连续化自动控制优质茶加工成套设备的研制。


  (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启动了一批行业亟需、竞争必备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引领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围绕应对国际竞争,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攻关机制,特别是依托首批成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了农业机械行业资金、设备、人才和基地以及市场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同发展,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1.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这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由“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围绕土地流转集中、农业集约化生产对先进实用技术装备的巨大需求,重点突破了191.1~264.6kW级拖拉机技术及其配套大型精密播种等14项关键技术,推进了产品与产业结构有效调整,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现代农业机械智能装备与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由“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组织实施。项目以提升我国农业装备自主化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提升国内产品的技术性能。


  3.秸秆收集固化成形关键技术及装备。“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由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该项目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首次设立的农业装备科技项目。项目针对我国大宗农作物秸秆资源特点和收集技术设备瓶颈问题,研究突破秸秆机械特性、土壤植物分离机理、压缩成形、自动捆扎等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了以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为主的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初步组建了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筹建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创新能力建设的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三、市场需求预测


  随着21世纪人口的增长,国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粮食安全日益上升到战略高度。为了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需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建设我国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必须肩负历史责任,迎接新的挑战。


  (一)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农业机械市场的全球化,是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从近年出口发展态势分析,亚洲是传统出口市场,出口额小幅下滑;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比重缓步提升;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将会拉动总量,主要出口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出口产品的结构将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出口产品的类别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当前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将提高。对产品档次的需求也将逐步提高,包括产品的外观、可靠性、质量、售后服务等,我国出口产品必将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发展。


  (二)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未来五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总需求量持续升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预计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将达到3500-4000亿元。综合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重、农机化发展水平、粮食产量、种植面积等指标,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15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60%,农用动力总量达到9亿千瓦的预期,对重点农机产品的国内市场趋势如下:


  1.农用总动力继续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增速明显,到2015年年产量35万台左右;小型拖拉机总体趋于稳定,每年微量增减,年产量将保持在180万~200万台左右。大中型拖拉机农具配套比扩大,2015年总配套比达到1:2.5~3。


  2.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影响较大,总体情况呈波浪上升态势。2003以后,农业结构调整格局基本确定、产业带建设、生产规模扩大和购机补贴资金的拉动,大中拖连续七年增长。从2006年~2010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大中型拖拉机2009年1-11月份产销达32.5万台。由于保有量增长过快,其未来五年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不会像补贴前期一样,各年增长量会适当放缓,甚至再次出现高位下滑。预计“十二五”期间,年总需求量150万台左右,平均每年30万台上下。


  3.小型拖拉机继续保持平稳。包括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为我国使用量大面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农机产品,技术成熟,社会化专业配套较强,维修网络健全,社会普及面广,在农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丘陵等农机不太发达地区,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虽然也会受到经济、产业规模扩大、排放标准严格等因素影响,但总体趋于稳定,呈现小幅增减波浪式发展。主要是用于旧机更新换代、不发达地区的新增市场和出口。


  按照1998年~2009年实际产量,根据专家对农村经济预期和小型拖拉机减少排放、提高性能、农具配套技术发展、新增市场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及2007年总产量213.81万台和2008年总产量187.98万台(2009年1-12月份总产量189万台)的走势判断,“十二五”期间小型拖拉机生产仍是起伏式变化,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在180万~200万台左右。


  4.拖拉机原始功能的回归,配套农具比提高。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由2000年1:1.4发展到2006年的小拖配套比1:1.67,大中型配套比1:1.58,按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发展目标,专家预测2015年有望接近1:3。仍将主要配套耕整机具、机引犁、机引耙、旋耕机、免耕与精少量播种机、铺膜机和秸秆还田机以及机动植保机械等。


  5.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增加。联合收割机年需求量10万台左右,满足2015年农机化规划小麦、水稻、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达到90%,60 %和20%以上的目标。稻麦联合收割机受到水稻收割机械化需求的拉动,总拥有量稳步增长,2015年拥有量100万台左右,净增40万台上下。按现有机型不变,年需求总量稳定在8万台左右。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产量基本稳定,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割晒机产量平稳下降。玉米联合收割机具有潜力,但受到技术成熟度制约,上升幅度不会很快,主要以示范、区域适应性推广为主,2015年拥有量有望超过6万台。技术突破后,需求数量会大幅攀升,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产品。


相关预测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