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铅事件”引发整顿风暴,一纸《通知》加速行业洗牌
2011年初,浙江、广东地区陆续爆出由于一些蓄电池厂违规排污导致周边居民血铅超标的新闻。一时之间,铅蓄电池的污染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铅酸蓄电池的物理存续周期由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三个环节组成,若环保不到位,这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行业整顿之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严格开展和执行铅蓄电池全续存周期的环保治理工作。
2011年5月18日,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涉及以下八方面内容:(1)严格环境准入,新建涉铅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的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来源;(2)进一步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3)完善基础工作,严格企业环境监管;(4)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严格措施整治违法企业;(5)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6)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7)逐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8)加强宣传力度,把回收废铅蓄电池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面对日益严重的铅污染问题,国家采用了全面而严厉的手段来整治铅蓄电池、铅再生行业。
2011年8月初,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铅蓄电池企业名单和整治结果。全国各地共排查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1930家,其中加工生产企业639家,组装企业1105家,回收企业186家;取缔关闭583家、停产整治405家、停产610家,在产252家企业,80家在建,被关停的企业占82%。这次行业整肃行动过后,剩下的“行业大鳄”无疑是坐收市场供不应求之利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手段陆续出台,华经纵横认为铅蓄电池行业将会进一步整合重组,加快产业重新布局的步伐。
骆驼股份半年报显示业绩可观,未来发展尚存空间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铅酸蓄电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是铅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于2011年6月2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2011年8月19日骆驼股份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铅酸蓄电池产品营业收入为15.32亿元,实现营业利润率19.76%,较上年同期增0.7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起动电池营业收入为14.17亿元,电动助力车电池和牵引电池营业收入分别为2638.77万元和4854.40万元。201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41.27%。
骆驼股份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铅蓄电池企业停产,近六成的电动车企业面临无电池可用的困境。短期内,由于锂电行业受成本高、市场份额小、生产工艺要求高等条件的限制,对铅蓄电池的替代效应有限。因此,骆驼股份受益于产能快速扩张、市场供不应求、产品价格提升及原材料成本下降等因素,使得铅蓄电池的销量及利润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据华经纵横了解,在该公司的未来三年规划中,既包括对铅蓄电池的升级更新,如将产品全部升级到高容量低铅耗的全密封免维护电池;又包括加强对车用电池发展的深入研究,如计划按照弱混合动力→中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开发汽车用平板式阀控铅酸蓄电池、纯铅薄极板卷绕式阀控铅酸蓄电池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等。
由于公司业绩与项目进展符合预期,综合多家机构对骆驼股份的评估情况,华经纵横预计该公司2011年度实现净利润约为3.53亿元,同比增长34.86%。
声明:华经观察属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授权于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使用;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意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编辑:L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