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我国用十年由电子大国迈向电子强国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10-19  浏览: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在这10年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纪念我国加入WTO10周年,分析解读WTO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系,本报特推出“加入WTO10周年”系列专题,以飨读者。


  现状产业各方成绩显著


  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产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1~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0.82万亿元增长至7.8万亿元,年均增速28.4%。
 

  结构不断优化


  电子基础行业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升级,整机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从以0.8微米~1.5微米为主,到普遍具备0.13微米以下工艺水平和百万门规模设计能力,部分领军企业具备了45nm/40nm设计能力,最大设计规模超过1亿门;制造工艺从仅为0.25微米到12英寸生产线,已经可以量产65纳米芯片,45 纳米工艺进入前期研发。以2003年上广电和京东方启动建设第5代生产线为起点,目前国内已有4条5代线和2条4.5代线建成量产,京东方和中电熊猫的6 代线也已建成投产。计算机、彩电、手机等整机产品的平板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液晶电视产量占彩电总产量比重达75.5%;笔记本电脑产量占计算机总产量比重达75.6%,平板电脑、台式一体机的销售量增速超过30%;3G手机产量同比增长60%,智能手机产量占比超过20%。


  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入世贸组织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和带动下,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出口收入从2001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7亿美元,年均增长49%。华为、中兴通讯、中软、用友等骨干软件企业“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超过 1亿美元的企业已达11家。


  外贸高速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规模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由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为10128亿美元,增长了7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30%以上。其中,出口额由2001年的 650.2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5912亿美元,进口额由2001年的590.8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4216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同比下降12.8%,首次出现负增长。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外贸回升速度持续加快,2010年进出口增速再度超过 30%。


  研发取得突破


  集成电路、软件、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计算机等产品技术领域均取得较大突破。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nm,909升级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Linux、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相继开发成功,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三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其演进技术成为4G国际候选标准,并已开始商用。光电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已可生产光纤预制棒、液晶面板、有机发光二级管、太阳能多晶硅等较高附加值产品。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并实现相关应用;一批数字电视相关产品、标准进入商用化阶段,专用芯片配套能力增强。“银河”、“曙光”的计算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深腾等高性能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封锁,路由器交换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TD-LTE、AVS、DRA、DTMB、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2010年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10万件,稳居各行业之首。
 

  经验外向发展是重要途径


  利用外资加速发展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做大规模的重要途径。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企业加快来华投资步伐。《财富》“世界500 强”中90%以上的IT企业均已进入中国,《商业周刊》“全球IT百强”基本已在华投资。外资企业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2.4%。同时,外商投资项目技术引进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工贸易占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较大。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势突出,2001~2010年,年均增速27.8%。如果抛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2008年的出口金额计算,则年均增速达34.7%。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很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目前,以电子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多家企业出口和海外经营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华为、中兴已经步入全球电信设备提供商的一线阵营,营业收入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二和第四;联想与NEC合资后在全球PC市场份额中排名上升至第三;海尔、海信、TCL在世界家电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部分产品份额跃居世界前五;京东方、同方、广州无线电、海康威视在液晶面板、安检系统、ATM机、视频监测系统等产量均进入世界前十。


  技术仍是关键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通用芯片、核心电子器件和大尺寸液晶面板等关键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在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电子器件、信息材料等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明显低于国外。关键技术较为落后,核心专利数量少,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慢,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大部分产能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主要集中于整机和中低端零部件的大规模组装加工环节,基本处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中低端。


  同时,产业较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需求萎缩,出口额下降,加之内需市场对产业发展拉动不足,产业自主调控能力弱的问题愈加凸显。


  建议平衡内外市场


  (一)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关键产品。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自主技术、产品及电子专用设备的行业应用。
 

  (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培育壮大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及配套协作水平。


  (三)加快培育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并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企业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知名品牌及国际营销渠道的跨国大公司。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建立企业协同合作的科学机制。


  (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地区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产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有序转移,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合理、特色明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均衡发展国内外市场。


  继续保持和稳定国际市场发展态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并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节能照明产品推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