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燃料油2011年回顾总结及2012年发展热点预测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3-12  浏览:


  2011年1-10月中国燃料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大幅增加5%,至今不管是产量还是进口量以及出口量均同比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产量仅小幅增长0.2%,主要是因为两大及地炼原油加工量的增加;进口量上涨缘于地炼大幅扩能及保税船供油的旺盛需求,另外保税船供市场复出口依然活跃带动燃料油出口量同比大幅上升21.5%。


  2011年由于两大鼓励增产汽柴油,炼厂二次加工能力完善,使得国产重油的产出率继续下降。在外盘价格持续攀升带动下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燃料油价格均有大幅地攀升,因价格高企,终端用户对日渐高昂的成本不堪一击,同期随着石油焦、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强势冲击,2011年锅炉用燃料油需求量继续环比萎缩。而得益于燃料油退税政策的延续以及燃料油关税下调,给用于深加工的地炼进口燃料油以鼓励导向;另外中字头油企纷纷涉足,积极拓展国内外业务,船用燃料油已成为需求乐土,也有利拉升了国内燃料油需求同比上升。


  进入2012年,燃料油市场又将如何演绎?


  政策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表示,中国将限制建设产能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以及产能低于8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并将淘汰200


  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


  2012年地方炼厂为避免被淘汰的厄运,均未雨绸缪,新建或扩建的常减压装置均大于200万吨/年以上。据金银岛统计,2012年地方炼厂新增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264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新增860万吨/年。未来三年内地方炼厂的炼油能力仍将保持稳步攀升。其中二次深加工装置的投入力度也较大。大量的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上马,以及加氢能力增幅更快,地炼的炼油深度得到提升,产品质量也得到升级。


  2、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出台《关于调整部分燃料油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三个要点:


  一、2010年购买用以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为目的的燃料油原料,给予免除或全额返还消费税;二、具体产品包括指乙烯、丙烯、丁二烯及其衍生品等化工产品;苯、甲苯、二甲苯、重芳烃及混合芳烃等化工产品;三、用燃料油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产量占本企业用燃料油生产产品总量50%以上(含50%)的企业。该政策将鼓励规模相对较小的地方炼油企业,在达到国家规定的保留标准基础上,立足炼油,“油头化尾”,采用有针对性的催化裂化、芳构化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化工原料,深加工特色油品和专用化学品,


  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未来几年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将有更多的CPP、MCC或者重油制烯烃项目上马。


  3、保税船供油经营牌照有望再度开闸,其中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燃料有限公司三家国有企业基本已经通过审核。未来保税船用油市场成为燃料油市场发展的蓝海。未来十年保税船用油有增无减,其光明的前景也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


  市场方面


  受全球需求增长呈下降趋势近期国际多家能源机构下调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预估,但对于2012年国际原油走向多家机构仍多看涨。因相比预期的经济增长步伐,全球油市供不应求仍很严重。2012年国际油价有望继续冲高,但涨幅相对放缓。国内燃料油市场亦尾随油价呈现整体振荡上涨趋势。


  需求方面


  2012年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加之高额的消费税,终端燃烧用户在高成本压力下如锅炉、电力需求将进一步淡出市场。而船用油市场尤其是保税船供油因不受消费税影响且与国际油价联动性较强,需求量将保持继续攀升。同期随着地方炼厂新增炼油产能的集中投产,炼化用燃料油需求也将保持稳步上升。未来燃料油需求增长重心仍集中在保税船供油与炼化用燃料油两方面。近两年地方炼厂与中石油与中石化等中字头油企加强多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地方炼厂炼制原油的比重在不断的攀升,预计未来几年,这种情况还将延续。进口以及国产燃料油方面,随着国内外炼厂装置的提升,二次深加工能力的增强,对外投放到市场的燃料油资源将越来越少。在进口燃料油高额税费的压力下,地方炼厂为摆脱亏损,将更多的青睐于进口原油和国产原油。伴随着地方炼厂的扩产,其炼油能力、客户群体以及终端加油站等因素也将成为吸引国有企业甚至国外油企与其合作的关键。为其提供原油,运用代加工模式进行合作,将为双方实现双赢。预计未来几年地方炼厂加工原油所占的比重仍将稳步攀升。


  整体来看,利好因素仍大于利空,预计2012年得益于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强劲增长以及地炼新增炼能的释放将拉动国内市场对燃料油需求量同比2011年再上新高。


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