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年一季度辽宁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5-21  浏览:


  今年一季度,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生产流通要素成本明显上升、促消费政策陆续退出的形势下,经过全省各级服务业部门的共同努力,辽宁省消费品市场发展态势依然向好,市场供应充足,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平稳,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一、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一)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37.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高于振兴以来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沿海十一省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从销售增长态势看,大型领军企业相对较快,前3个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815.6亿元,同比增长22.8%。


  (二)城乡市场缓中趋稳。一季度,全省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41.7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放缓1.5个百分点;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5.4亿元,同比增长14%,比去年同期放缓0.9个百分点。但总体看,消费增速缓中有所加快。1—3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


  (三)重点行业平稳增长。一季度全省批发业销售额实现3837.2亿元,同比增长21.3%;零售业销售额实现2070亿元,同比增长18.9%;住宿业营业额达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9%;餐饮业营业额达27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生产资料销售总额预计实现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会展活动交易活跃,一季度全省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00项,实现会展交易额47.9亿元,同比增长91.2%。


  (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全省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4079元,同比增长14%,增速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支出3006元,同比增长19%,其中,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569元,同比增长15.1%,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从八大类消费支出情况看,城市居民交通和通信、教育和文化服务类支出占比分别为12.1%和10.1%,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5和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衣着类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占比为12.4%和10.6%,分别提高0.4和0.3个百分点,表明辽宁省城乡居民消费逐渐向文化、娱乐、休闲等领域拓展。


  (五)新兴业态活力迸发。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购物、团购、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等新兴业态以性价比高、方便快捷等特点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截止到目前,辽宁省有5224家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平台开展BtoB和BtoC业务,有近7万家淘宝网注册店铺,占淘宝网注册店铺的1.1%。据百度团购网站统计,仅沈阳市就有各类团购网站80多家,前3个月日均成交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以上。


  (六)市场价格总体稳定。3月份,辽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类价格涨势明显放缓,同比上涨6.5%,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有涨有落,猪肉价格继续下行。据省服务业委监测,3月份,全省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为5.47元/公斤,同比上涨7.3%;小包装面粉为4.72元/公斤,同比上涨7%;鲜猪肉零售价格为27.01元/公斤,同比上涨25%,涨幅比2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为7.5元/公斤,同比下降6.3%,18种蔬菜混合平均零售价格为6.22元/公斤,同比下降7.4%。


  二、市场变化成因分析


  分析今年一季度辽宁省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市场供给充足。截止到3月末,全省生猪总存栏1322.3万头,同比增长5.8%;出栏量达691.9万头,同比增长4.5%;禽类总存栏量为2.83亿只,同比增长7.3%,出栏量为1.93亿只,同比增长9.7%。一季度,全省禽蛋产量达58.3万吨,同比增长3.7%,蔬菜日均上市量达9000吨以上;工业品繁荣丰富,更新换代加速,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二是促销力度加大。今年以来,省服务业委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千家企业万种商品联展联销”活动,参加企业达433家(不含单体农家店),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18项,实现销售额5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


  三是物价水平稳步回落。一季度辽宁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5%,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商品价格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居住类价格增速加快外,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商品价格涨势逐步放缓,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3.9、0.9、0.8和0.7个百分点。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同比分别下降0.9%、0.5%和0.1%。消费价格的稳步回落,稳定了居民消费预期。


  四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89元,同比增长14.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58元,增长18.7%。特别是今年以来,省政府加快推进实施15项民生工程,全省442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20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再提升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为扩大即期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五是消费环境有效改善。组织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酒类流通监管力度。今年前3个月,全省各级服务业部门共出动商务综合执法22392人次,检查定点屠宰场点2196个(次),检查集贸市场6065次,进一步规范了市场流通秩序,保证了居民安全消费。


  三、二季度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预测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面临的形势总体向好。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扩大消费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消费、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及累积效应将有效释放,成为今后支撑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强劲动力。从省内情况看,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加快服务业发展,更加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为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但当前市场运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商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商贸企业在融资贷款、内部管理、经营结构等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经营乏力,据省服务业委统计,鞍山佳泰农贸超市等34家中小企业一季度实现商品销售3.3亿元,同比下降7.6%。


  二是物流成本上升。3月末,国内汽柴油价格均上调600元/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人工、物流等成本,将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引发生活资料等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米、面、大豆及其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高位运行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给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


  三是政策效应减弱。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以及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短期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热点降温明显,前3个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零售额为196.3亿元,同比增长14.2%,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5.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34.3亿元,增长1.4%,回落51.5个百分点。家电下乡产品购买量趋于饱和,促进消费接续政策存在空档期。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已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17.2万台,实现销售金额139.2亿元,平均每百户农民购买量达84.2台。其中,1—3月份,全省共销售家电产品66.4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20.4%,销售额实现16.6亿元,同比下降12.2%。


  四是部分农产品供求变化较大。今年以来,辽宁省猪肉、鸡蛋部分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肉蛋价格持续下行,已临近盈亏平衡点。部分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手段落后,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上分析,预计上半年全省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的发展态势,经过各级服务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商品销售有望实现“双过半”的预期目标。为此建议各地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商品销售。抓住开展消费促进月活动的有利时机,组织商业企业全力打好促销“攻坚战”,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拓展消费空间。以“五一”、端午节等节日为重点,鼓励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购物节、家居节、珠宝节、名特优食品展,营造商气浓、人气旺、销售火的市场氛围,吸引和扩大居民消费。


  (二)全力保障市场供应。针对市场供需变化,大力组织适销商品货源,确保农副产品及日用工业品市场货丰价稳。积极开展多层面的产销衔接活动,重点保证粮、油、肉、蛋、禽、菜、奶等主要生活必需品货源供应,丰富商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培育和发展网络消费、电视购物、手机购物等新兴业态,扩大网上成交规模,促进网购、团购等加快发展。大力促进会展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发展信用消费,推进刷卡消费。积极培育地方名优特品牌做大做强,推动品牌消费。


  (四)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加强市场监测,重点掌握粮、油、肉、菜、蛋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加强预测、预警分析,加快监测成果转化,为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消费提供公共服务。健全应急商品投放网络,保障各类商品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五)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重点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打击价格欺诈等专项整治行动,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文明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