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三)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11-07  浏览:


  根据2013年以后新增炼油产能项目情况,预计到2015年,我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6.8亿吨/年左右。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海油等石油公司旗下共计有15个左右的新建及改扩建的千万吨级炼厂项目在持续推进中,此外还有15个左右的规划拟建炼油项目(见表14)。随着这些大型炼厂和改扩建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建成投产,中国炼油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新的提高。
 
 
  分市场主体看,各公司将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变化,积极谋求新的发展。中国石油将有序推进炼化重点项目和成品油管网建设,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与中俄、中缅、中哈以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搞好炼油布局和结构调整。2013年底,中国石油国内炼油能力将达到1.87亿吨/年,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1%。随着锦州一郑州成品油长输管线的建成,中国石油的成品油长途运输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中国石化将继续致力于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实现其建设世界一流炼油公司的目标;同时还将打好合资合作牌,尤其是加强与资源国家公司的合作,继续用市场换资源,加快合资合作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包括中科大炼油、镇海炼化二期和福建炼化二期等大型炼油项目。2013年底,中国石化国内炼油能力将达到2.75亿吨/年,占比达到45%。
 
 
  中国海油本着继续向中下游延伸拓展的战略构想,其惠州炼厂计划将炼油能力扩大到2000万吨/年,控股的中捷石化、大榭石化等炼厂也已有扩建计划。
 
 
  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山东部分地炼企业并进行扩建,炼油业务将进一步发展。
 
 
  中化集团泉州1200万吨/年项目将于2013年投产,正式成为国内炼油业界的独立一员。
 
 
  陕西延长集团及山东地炼等也将通过提高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发展终端销售业务和特色业务等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根据产业政策一直要求和引导对炼油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厂进行关停并转,多省市也制定了执行车用汽柴油国Ⅳ标准时间表,一些规模小、实力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地炼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炼油业与资源国大型炼油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呈上升趋势。国内新建大炼厂中有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沙昆明石化、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中卡壳牌台州大炼化以及中科湛江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2012年大多已全面投入建设,主要油源是资源国合作方。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及卡塔尔等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将继沙特之后进入中国炼油市场,这些项目建成后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824万吨/年陡增至4000万吨/年以上,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未来三年,主要炼化项目进展、国内经济发展走势、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和周边国家地区对华油品出口情况仍是影响市场供需平衡的最大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三年年均新增炼油能力4000万吨/年左右,年均增速将力快至7.3%。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节能汽车的推广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可能逐渐放缓、回归理性。炼能增速的有所加快与成品油消费量增速的放缓或回稳,这“一增一减”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持续扩大。我国应合理布局炼油项目,控制投资投产节奏,避免出现因局部时间内投产过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现短期能力明显过剩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过度竞争、扎堆建设、重复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情况。
 
 
  2.炼油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
 
 
  随着主要消费地区一批大炼厂的建成,我国炼油产品的物流平均运输距离将有所缩短,炼油能力与市场将有更好的匹配。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将进一步转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地区,并适当向主要资源地区转移。总体思路是:在以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的“两洲一湾”地区为主的同时,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完善沿边地区布局,建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新布点可能减少,改扩建将增多。其中,中西部核心区主要包括以武汉、重庆、成都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中区,布局及建设规模以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当地成品油市场为主;西南地区加快昆明炼厂等炼油项目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到2015年,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合计新增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以上,将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地发展;东北地区炼能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北油南运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但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基本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油项目的投产,我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可分别提高到76Q万吨/年和850万吨/年,地炼的装置平均规模也将有所提高。同时,未来几年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都将配套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例如中科大炼油、台州石化、揭阳石化等。随着这些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我国装置的大型化程度、进口原油加工能力、炼化一体化的程度都将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大型炼化基地化的建设与发展。但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也将逐步有所变化,有些煤厂将出现炼煤化一体化的新模式。未来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还将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使用价值,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3.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持续调整,炼厂加工不同原油的适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近十年来,在石油资源生产成本和油价不断抬高的同时,全球高硫、含酸、重质等劣质原油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品位也在不断下降,大部分炼厂不得不增加炼制高硫、高酸、重质等劣质原油。这些原油在炼制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脱硫、除酸、减碳、脱除重金属等所需的投入,从而增加了物耗与能耗,推动炼油行业成本总体攀升。加之劣质原油采用传统加工方法获得的轻质组分少,所得成品油的辛烷值和十六烷值一般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得不增加工艺组合,进行后序加工处理,从而明显削弱炼厂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增加了炼厂调整装置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原油实际加工情况看,中国石化加工含硫、含酸原油的比例已超过80%。原油资源的劣质化必然促使炼油工业完善加工手段,提高加工深度,增加深加工、精加工或预处理工艺装置必然带来炼油加工复杂度、苛刻度的提高,从而对节能减排和增加清洁油品生产与质量标准升级构成严峻挑战和更大的成本压力。总体看,今后在装置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炼厂将大力发展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清洁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二是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将调整内陆地区炼油厂的装置结构,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将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中高档内燃机润滑油的占比,降低燃料油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乙烯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大发展,对优质化工轻油的需求将激增,如何进一步提供优质化工原料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4.原油加工量将稳步增长,航煤产量快速上升
 
 
  2013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有较大的增长。预计201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4.89亿吨,较2012年增长2460万吨,同比增长5.4%;成品油产量为2.99亿吨,同比增长6.2%。其中,汽油产量为9540万吨,同比增长6.5%;柴油产量为1.80亿吨,同比增长5.5%;煤油产量为2375万吨,同比增长11%,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未来几年,不断扩张的机场数量和航空运输量将继续推动中国航煤的生产,预计2015年我国航煤产量将达到2800万吨以上。
 
 
  5.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未来来自炼油能力过剩或发展出口导向型炼油工业的周边国家及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等)的油品进口量将增加。二是随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国石油石化业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国家对中国的炼油投资将可能继续增加,国内炼油业的多元化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已有一些中外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开始着手谈判,例如中国一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和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谈判等。如果这些自贸区建立并付之实施,将对我国石油石化业产生巨大影响。
 
 
  6.产品质量标准将不断提高,生产清洁油品将是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加快发展的重点
 
 
  2013年以来,我国多个地区与城市频现雾霾天气,这是由煤电、钢铁、水泥、重化工等工业排放负荷大,机动车排放尾气污染,冬季燃煤量增加及地区间复合型污染多重因素叠加而成的。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已经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应对。其中一条是决定加快我国汽柴油质量标准升级步伐。在我国车用汽柴油达到国Ⅲ标准基础上,未来三年我国汽柴油将继续进行质量升级,努力在2014年及以后分别达到国Ⅳ标准,局部地区率先达到国V标准。2013-2015年投产的炼油项目需按照欧洲Ⅳ标准生产。现有炼油厂需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和制氢装置,以达到环保要求。由于装置投资较大,质量升级成本需要由石油企业、国家和消费者共同分担。为满足不断提高的清洁燃料生产的需要,在科学制定油品质量标准升级措施的基础上,我国炼油工业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方案,精心组织炼油工艺装置优化运行,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采用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和优化调合组分等措施,努力降低油品质量升级成本,进一步提高汽油、柴油质量,从而满足汽车工业和环保法规的要求,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未来几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五位一体”布局的推进,国人对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炼厂节能减排和生产更多更清洁油品的压力将持续增加。我国不少大型炼厂多位于沿海沿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对环保的敏感度、对绿色的要求和对安全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而且沿海沿江一些环境容量已近饱和的敏感地区已不适合再新建炼厂。作为节能减排的大户,我国炼油工业需要继续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主动出击,率先示范,高标准、严要求,做好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工作,多产清洁油品,为促进炼油工业和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实现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7.替代燃料将继续较快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未来替代能源的开发仍将集中在生物燃料、煤制油、煤基醇醚燃料、天然气和电动车等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成品油,因此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也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煤制油产能有望进一步增加。国家发改委已将内蒙古纳入“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内蒙古煤制油扩容项目有望付诸实施,神华500万吨/年煤直接液化制油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复。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一批LNG项目的逐步建成投用,天然气汽车行业将快速发展,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用量将快速上升。替代能源的发展将为炼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适应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替代燃料的较快发展,为实现炼油厂加工原料的多元化开拓新的思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海油等大型国企将继续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实用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但总体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车用燃料仍将以石油基汽、柴油为主,其他替代燃料在总用量上仍将处于次要和补充的地位。
 


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