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11-07  浏览: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产能规模和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两大集团(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内外资兼有、多元化市场竞争的炼油业新格局。2012年,中国仍是世界炼油业建设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地区:炼油业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炼厂平均规模继续有所提升,装置结构继续调整,油品质量升级稳步推进,一批大型新建和改扩建炼油装置建设继续推进。
 
 
  预计2013年中国部分地区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将从国Ⅲ升级为国Ⅳ,环保压力的加大使得我国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或将加快,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将稳步增长;炼油布局进一步优化,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物能源等替代能源继续发展。今后几年,我国炼油工业仍将处在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困难与优势兼有,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2012年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特点

 
  2012年,我国炼油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且增速较上年有所提升,大型化、炼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原油加工量增速明显放缓,供需总体平衡,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总的来看,2012年我国炼油业的发展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1.炼油能力增速再次快于消费量增速,两大集团外的炼能增长明显
 
 
  截至2012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5.75亿吨/年,较2011年底增加3500万吨/年,同比增加6.5%,较上年的5.3%提高1.2个百分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2012年炼能增速比消费量增速快2.5个百分点,而2011年炼油能力增速低于消费量增速2.1个百分点;二是两大集团以外的炼能增长1700万吨/年,占新增产能的近一半,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1)两大集团炼油能力占比有所下降
 
 
  全国炼油能力新增3500万吨/年(见表2)。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炼厂的数量虽然仅占全国(150多家)的不到一半,但其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75.6%,分别为1.7亿吨/年和2.6亿吨/年,合计炼油能力比2011年增长1800万吨/年。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及其他炼油企业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4亿吨/年,占24.4%,同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合计炼油能力比2011年增长1700万吨/年。
 
 
  中国石油炼油能力新增350万吨/年。2012年,呼和浩特石化改扩建项目投产,新增炼油能力350万吨/年;历时5年的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涉及新建9套炼油装置、异地搬迁7套装置,但炼能未增加。目前,中国石油有昆明石化等多个炼油项目在推进中,其中四川石化将于2013年6月投产。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共有26家炼厂,平均规模665万吨/年,其中1000万吨/年以上的有8家,500万吨/年以上的有12家。
 
 
  中国石化炼油能力新增1450万吨/年。2012年底,茂名石化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炼油能力1000万吨/年;金陵石化扩建项目新增炼油能力450万吨/年。目前,中科大炼油(广东湛江)、金陵石化及九江石化等新建及改扩建项目正在推进中。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化共有35家炼厂,平均规模748万吨/年,其中1000万吨/年以上的有11家,500万~1000万吨/年以上的有11家。
 
 
  其他“中字头”企业炼油能力新增600万吨/年。截至2012年底,中国海油合计炼油能力2950万吨/年,其中中海沥青新增炼油能力250万吨/年。中国海油的炼厂包括惠州炼厂及近年控股的大榭石化、海化等地方炼厂(以下简称“地炼”)。中国化工合计炼油能力2750万吨/年,包括控股的昌邑石化等9家炼厂,其中正和石化新增炼油能力350万吨/年。中化集团现有的炼厂包括参股的大连西太平洋炼厂及山东弘润石化等,新建的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重油加工项目预计于2013年投产,届时中化集团总炼能将达到2000万吨/年左右。
 
 
  地炼炼油能力新增1100万吨/年。2012年,全国地炼加快了改扩建的步伐,东明石化、垦利石化等合计新增炼油能力1100万吨/年。截至2012年底,全国约60家地炼合计炼油能力为8300万吨/年(不包括中国兵器,以及已被中国化工、中国海油和中化等收购的地炼的5100万吨/年合计炼油能力)。其中,民营企业约50家,合计炼油能力为4070万吨/年;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陕西延长)约10家,合计炼油能力为4230万吨/年。陕西延长现拥有延安、永坪和榆林3座炼厂,榆林炼厂新增炼油能力150万吨/年,合计炼油能力为1650万吨/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地方民营炼厂的催化裂化、加氢、焦化及重整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装置继续增加,包括齐润化工、永鑫化工和滨阳燃化等都有改扩建装置投产。为2012年我国十大地方炼厂排名。
 
 
  截至2012年底,外资权益炼油能力为824万吨/年,占中国炼油总能力的1.4%,另有5家中外合资大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外资在华的炼油权益能力将大幅上升。
 
 
  (2)山东、广东等地炼油能力进一步上升
 
 
  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现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2012年这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炼油能力的28%、20%和18%(见表5),合计占66%,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山东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其次为辽宁和广东。2012年山东和广东炼油能力较上年分别增长1550万吨/年和1000万吨/年,分别达到1.1亿吨/年和0.7亿吨/年。我国成品油流向总体呈现“西油东进、北油南运及东油向西南推进”的格局。
 
 
  近几年,我国炼油工业在增加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逐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炼油能力的区域分布构成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2012年,华北(包括山东)、华南(包括广东)地区所占比例同比有所上升,东北地区能力比例呈下滑趋势,华南、西南地区能力呈上升趋势。目前,环渤海湾(包括山东、辽宁等)、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分别约为2.25亿吨/年、0.81亿吨/年和0.77亿吨/年,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9%、14%和13%,合计为66%。
 
 
  2.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我国炼油业主要发展模式
 
 
  2012年,随着一批改扩建工程的建成投产,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继续上升,装置的大型化程度继续提高。目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已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炼油公司,旗下的一些炼厂也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中国石化所属茂名石化、镇海炼化和中国石油所属大连石化分别以2350万吨/年、2300万吨/年和205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位列我国炼厂的前三甲,跻身炼油能力超2000万吨/年的世界级炼厂行列。中国石油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国石化也已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11个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两大集团千万吨级规模炼厂合计能力都占各自总能力的59%。全国共有21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合计炼油能力2.8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近一半。此外,500万~10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已有40座,合计炼能占全国总能力的近40%。
 
 
  我国这21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有14座带有乙烯装置。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地区同时也是炼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三大地区,集中了全国66%的炼油能力和68%的乙烯能力。目前,中国石油所属揭阳石化、台州石化及天津东方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开始或正在建设中;中国石化新建的中科湛江石化等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其他一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或改扩建升级项目也在继续推进中。随着我国炼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辐射效应将得到有效发挥。
 
 
  3.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能力继续较快增加
 
 
  随着国内市场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料的劣质化以及进口原油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炼油的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在中国炼油二次装置能力中,催化裂化增长1305万吨/年,延迟焦化增长360万吨/年,催化重整增长160万吨/年,加氢裂化增长440万吨/年,加氢精制增长1540万吨/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炼油业传统工艺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加工能力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从2000年的36.13%降至2012年的30.68%;延迟焦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之比也从2000年的8%猛增至2012年的16%;生产清洁化油品的加氢装置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16%猛升至2012年的33%,但与世界5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石化炼厂加氢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超过50%,加氢装置在规模、数量及加工量上已成为主力装置。
 
 
  目前,我国炼油工业不仅可以生产低硫和超低硫汽油、柴油产品,还可以根据原油品种、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优化选择加工工艺技术的组合。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的中国石化高硫原油加工能力现已达1.05亿吨/年,建成了10个高硫原油加工基地、7个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加工高硫、高酸劣质原油的比例达到49%,含硫、含酸原油的比例达到80%。中国炼油工业装置的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的发展潮流,但要完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仍需时日。
 

相关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