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9-19  浏览:


  一、2010年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其产业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已大体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成绩斐然。它继续在广东省工业化体系中不可替代地发挥着主体产业、先导产业、创汇产业、就业产业和致富产业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也引发了广东省服装产业新一轮深刻的产业战略反思。2010年度,产业复苏、转型升级、构建产业新的比较优势和新的产业思维,成为广东省服装产业发展的主题和亮点。


  在总论章节,以鸟瞰产业全貌的视角,采取内部产业数据审视与外部参照系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盈利等做为总体评价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观察点,并从产品、企业、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等方面去审视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


  (一)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价


  1、外贸出口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完成外贸出口价值总量276.7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外贸出口价值总量权重21.49%,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服装产业在外贸市场份额、全球市场覆盖面、外贸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升级转型、区域产业链成熟度、产业集群集中度等五个价值层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竞争力,一直是我国服装外贸出口大省,与江苏省、浙江省同处于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阵营,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完成外贸出口最大的两个两点,一是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成为广东省服装产业最主要的两大贸易出口主体,二者总量占比达81.68%;一般贸易方式取代传统的加工贸易,总量占比61.86%,成为广东省服装产业主导性贸易方式;它标志着广东省服装产业贸易出口领域已率先在贸易方式转型上实现升级。二是珠江三角九市对广东省服装产业外贸出口贡献度占比达89.84%,标志着广东省服装产业贸易出口领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趋于成熟。


  2、产业投资


  2010年度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完成固资投资总量64.89亿元,占我国同期固资投资总量权重4.73%,位居全国第九。随着广东省服装产业的低端制造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固资投资增速急剧回落,当前产业总资产存量仅为江苏省同期总量的75%,产业投资对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拉动效应呈减弱趋势,将倒逼整个服装产业进入内源驱动和集约发展的新阶段。


  3、总量结构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的企业数量、用工规模、生产总量、服装品牌总量、产业集群数量、专业市场总量等硬实力总量指标,均在高位运行,居于全国首位。女装品类在全国一枝独秀。产业研究率先展开。但在产业软实力的方面,尤其是自主创新和企业管理,乏善可陈,任重道远。


  4、运行效率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成本利润率、费用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多项综合经济指标,明显滞后于我国服装产业强省——江苏省,亟需引起政府和业界高度关注。


  5、运行质量


  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服装产业格局中,先发优势依然明显,尤其是在产业硬实力上,中短期内或难以被兄弟省份超越,是全国服装产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但是,囿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痼疾,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整体运行质量相对趋缓,产业效率仍然在低位运行,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或需存疑。广东省从服装大省走向服装强省,尚待时日。


  (二)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已形成专业化生产的“块状”产业。在与相应的专业市场互动和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小而精、小而专,相互配套协调,集群外部规模效应和内部规模效应增强了集群的活力。集群企业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特别是女装、针织服装等),快于国内同行,有的企业形成外加工基地。各地政府对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土地使用、工商税务、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等,开平、增城、大朗、盐步、西樵等基层政府支持本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化产业中介服务已经起步。


  (三)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品牌竞争力评价

  经过对一级指标的综合加权评价,得出全国区域服装品牌整体竞争力评价结果:第一名广东,第二名浙江,第三名上海,第四名江苏,第五名北京,第六名福建。从一级指标得分情况看,2010年度广东服装品牌整体竞争力在淘宝排行榜品牌前十名占有率占比、消费者认知度和资本市场表现等三个指标上表现最为突出,在2011年1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前十品牌市场占有率占比指标中的表现良好。广东服装品牌整体竞争力的不足,在于百强品牌表现指标(第四位)和广告宣传力度指标(第五位)。


  (四)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专业市场竞争力评价


  1、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专业市场运行中存在的几对主要矛盾表现为:营销力强与研发力相对较弱的矛盾;品牌力强与产品力相对较弱的矛盾;资源力强与整合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专业市场管理决策力较强而市场整合提升的执行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2、总体来说,目前广东省服装专业市场正处于战略转型期,须尽快实现由传统型服装专业市场向现代型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变;由服装的批发经营向服装的集成运营转变;由经营商铺过渡到经营平台;由最初的物业式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规范化综合性服务管理。广东省服装专业市场竞争力的实态分析为:广东省服装专业市场的品牌力、营销力、建设力相对突出,而研发力,产品力略显不足,内在资源力凸显,决策力、执行力、整合力、扩张力较弱,需要进一步整合的成长迅速但劣势明显的服装专业市场。


  (五)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软实力评价


  作为中国服装生产和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有着中国最多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2/3的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来自广东,并拥有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完整纺织服装产业链,面辅料、机械设备等各服装要素市场配套齐全,化妆品、皮革包袋、首饰配件、家具等其他时尚产业同样发达。广东也因此成为服装企业、设计师创业发展的首选之地。


  横向比较,广东服装产业软实力整体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浙江、福建、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越广东,广东服装产业面临着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和自身比较优势丧失的挑战。纵向比较,广东服装产业基本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资本积累为主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任务,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正处于全面进入“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发展平台,软实力成为转型的关键,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2010年度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布局将会更趋合力,不同地区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将会加强,总部经济将会向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集中,制造基地将逐步向国内中西部地区或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总部基地和制造基地,将形成互动、联结,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良好格局。同时,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长也将从追求“出口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出口效益和质量”,内需的扩大,将产生更多的品牌和强势企业。广东将实现由服装大省向服装强省的蜕变。
 

  二、2010年影响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金融危机——曙光初现,但阴霾尚在徘徊,深耕内需或成应对之策


  2010年度国际经济形势、贸易保护、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市场的波动,给广东省服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房地产投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广东省服装产业加快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深耕内需市场,或应成为广东省服装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必需选项。


  (二)产业政策与政府扶持——决定产业兴衰,但产业战略层面仍需凝聚共识


  与江浙等服装大省一样,服装产业也是广东重要的支柱产业、创汇产业、致富产业和民生就业产业,广东服装产业还拥有许多全国之最:总产量最大,出口额最大,企业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装设计师最多,专业院校最多,特色名城名镇最多,专业市场最多,产品种类最齐全,配套产业链最完善等等。但是,广东及省会广州对服装产业的支持却远远不及兄弟省市。


  目前广东省尚无针对服装产业发展的系统战略规划或者专门的产业政策,只是在《广东省纺织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作了极为简短的描述,不足以引导服装产业的发展,且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专项资金也多于偏向纺织产业,服装产业很难获得支持。另一方面,我省服装企业多为中小型,在设计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进行投入的实力有限,而全省促进这方面“软实力”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又极为缺乏,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还有待加强。


  (三)产业转移——着力点应在于低端转移和并购重组,永葆产业活力值得关注


  目前,中部各省市纷纷采取强力措施承接产业转移,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以更高的发展定位、更大的政策优惠来“比环境、争客商、引项目”,形成了一种赶超挤压竞争的态势。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响应省政府“双转移策略”,根据不同的转移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省内转移与承接策略,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定要放弃短视行为,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要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努力发挥洼地经济效应,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挖掘区域经济亮点,形成更加突出的“高地效应”;要避免“蝗虫经济”带来的恶性循环,为“蚯蚓经济”创建沃土提供土壤;要积极引导逐利而居的“候鸟经济”,发展壮大当地的“榕树经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寻求与可能的转移地的合作,针对转移需要建设符合不同转移特点的转移园或基地,有的放矢地承接转移。绝不能简单被动地去承接产业转移,而要深入思考、主动出击,创造条件,借力发展,在新的转移浪潮中抓住发展机遇。


  (四)产业集群——产业基石不可动摇,省际产业链优化与协同或将成“蚁穴”


  目前广东服装产业集群,特别是在自发条件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区域内的企业不论从规模、生产和管理能力、企业运作模式、主打产品品种等方面来说都十分类似,同质化程度很高。这些集群借助当地专业市场或者展会经济以及集群规模效应,在国内迅速打响知名度并一时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不难发现,很多这样风光一时的集群和专业市场在短暂的辉煌后就开始走向萎靡。根本原因就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下,这些集群由于缺乏创新而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由于集群间企业的相似性,往往导致企业与企业间、产品与产品间陷入简单模仿和复制的怪圈中——通过统一的市场进行同类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不付出创新成本而单纯依靠模仿的企业往往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或能够提供市场质量略微低下但价格极为优惠的产品,从而占据了市场销售优势,这种模仿跟进者胜出的结局扰乱了创新秩序,打击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得创新成为一个极为渐进的过程,导致集群知识流缺失、新产品缺失、集群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环节,直至逐渐丧失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自主创新——产业生命力再造的“不二法门”,产业思维或仍需与时俱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这样说过,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对应到服装产业很大意义上指的就是设计。创意设计是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转变增长方式的助推器。据测算,服装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是:设计占40%,营销占50%,生产占10%。很明显,在全球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低端。如果说,设计是产品的灵魂,那么设计师就是灵魂工程师。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符号,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地区服装产业整体创新水平。


  三、“十二五”期间提升广东省服装产业竞争力所亟需凝聚的基本共识


  (一)亟需在“胖”与“壮”、“大”与“强”之间找到战略取舍点


  ——如何用好用足战略机遇期以构建起基于全球市场的新的比较优势


  通过萃取三组广东省与江苏省服装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数据,或可从中感悟出未来广东省服装产业在“胖”与“壮”、“大”与“强”之间应该做怎样的战略取舍。数据组A:2010年广东省单件(套)服装的均价为27.96元,而江苏省同期为52.77元。数据组B:2010年江苏省服装产业每发生100元的企业三项费用(特指企业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能产生77.11元的利润;而同期的广东省,每百元带来的利润却仅有33.43元。数据组C:江苏省服装产业的资产收益率(7.95%)高出广东省3.10%,是广东省的1.64倍。


  上述三组数据或可反映出两省在产业竞争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第一,产品层面。两省服装产品的议价能力与品牌溢价能力不可同日而语(相差近一倍)。第二,管理层面。两省服装产业对企业综合费用的优化与管理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相差1.31倍)。第三,资本报酬层面。两省服装产业的产业资本报酬能力不可同日而语(相差0.64倍)。


  当前,在广东省服装产业传统优势逐渐消褪、新的产业优势尚未确立之时,去虚火,舍虚名,固本培元,使产业植根于“壮”和“强”,既是必需的,也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选择和呼唤;必需指出,产业发展战略“去模糊化”,产业链优化“去低端化”,产业集群发展“去地方化”,产业软实力提升“去口号化”,内需市场拓展“去权宜化”,服装品牌运作“去功利化”,企业自主创新“去观望化”,或亟需成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服装产业发展战略的路由选项。当前全省服装产业进行升级与转型已迫在眉睫,必需用足用好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不如此,当前所拥有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地位就势必不能维系,更谈不上产业新生和二次腾飞。


  (二)亟需在“自由”与“干预”、“造血”与“输血”之间找到产业政策平衡点


  ——如何在公共政策层面建立和健全永葆产业竞争力的制度机制


  毋庸讳言,在珠三角九市占全广东省服装产业价值总量权重已达89.84%的背景下,虽尚有进一步挖潜和调控的空间,但由于省内服装企业在内外部资源性要素、政策环境、管理素质、自主创新乃至在产业理念和商业文化等方面,均有着相当程度的同质和同构特征,致使当前广东省服装产业已集体陷入了“温水煮青蛙”困境。当前,公共政策对广东省服装产业实施引领和矫正,恰逢其时,也势在必行。


  基于此,首先,政府层面亟需就服装产业发展战略做出清晰抉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其次,政府层面亟需以政策杠杆和经济手段,大力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广东省服装产业展开新一轮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再次,政府层面亟需在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产业引导扶持基金的政策制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对产业目前出现的偏差,该干预的地方要做果断做干预;对企业层面无法自我解决的关键环节,该输血的地方,也需着眼长远敢于做输血。


  (三)亟需在“先行先试”与“预研预警”之间找到因应变化的对接融合点


  ——如何在匹配和扶持产业实现二次腾飞过程中确立新的产业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敢为天下先,“先行先试”,是三十多年来广东省发展经济并铸就辉煌的法宝之一,也逐渐固化成为政府和业界的一种产业思维。当前,全球服装产业面临着过去不曾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改变与颠覆,或已成为服装产业领域永恒不变的主题。必需指出,全球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无疑正在每时每刻改写着服装产业的变化强度与周期,也无处不在地催生着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细分市场、新的科技运用…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产业思维的革新,或亟需与时俱进。


  “预研预警”,简言之,就是构建一个产业研究与警示平台或体系,它作为政府和业界的“第三只眼睛”,立足于广东省服装产业当前发展阶段和既有形成的产业基础,对本区域和国内外的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特性、未来趋势、既往得失、竞争对手等去展开专业性专门研究,并及时对产业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向政府和业界提出第三方独立性的警示与处置建议。“预研预警”与“先行先试”并不相悖,相反,它却正是基于科学发展观,为“先行先试”提供战略与战术层面的路径抉择,以规避或减少产业变革中的“试错风险”。基于“预研预警”平台上的“先行先试”,或亟需成为未来广东省服装产业的新的产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