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华经纵横:洋奶粉 给我一个涨价的理由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7-06  浏览:


  进入5月份,洋奶粉再掀涨价潮,雀巢、明治、澳优、美素等旗下部分商品售价均有所上涨,平均涨幅在8%~10%左右,部分品牌产品涨幅甚至在20%以上。而对于涨价的理由,各个商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成本上涨,有的说是升级配方,有的说是换了包装,还有的则是毫无理由。


  图1 2011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协会、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


  洋奶粉为何频频涨价?仔细推敲洋奶粉商家给出的理由,却发现大多都站不住脚。


  首先是成本。相关数据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球原料奶普遍增产及国际需求下滑的双重作用下,国际牛奶价格就开始下滑。近几个月国外原奶价格普遍下跌,如意大利原奶收购价已同比下降15%;而荷兰原奶价格则进一步跌至21~24欧分/升区间,换算成人民币不过1.8元/公斤左右;在新西兰,5月15日新西兰恒天然环球乳制品交易网交易活动全部产品(贸易加权指数)下跌6.4%。因此成本推动说根本不靠谱。


  其次是升级配方。为何升级配方就一定得涨价?而每次有升级配方都发生在洋奶粉大规模集体涨价的时刻,不禁让我们“佩服”相关企业“配方”研发的进度和时间点的选择。至于到底是不是升级了配方,配方改进多少,估计也只有商家自己心知肚明,消费者只能“偏听偏信”。


  再次是换包装,更是无理取闹。不知道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如果换个包装就能成为涨价理由的话,这么多企业都不用研发了,大家天天都换包装算了,而已经改成了“加多宝”的“王老吉”也不用上火了。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国产奶粉没有竞争力,不对洋奶粉的市场构成丝毫威胁,洋奶粉才敢肆无忌惮的涨价,可以说,目前洋奶粉已经逐步掌控了我国奶粉行业的定价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但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内消费者普遍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致使洋奶粉急速崛起。


  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目前洋奶粉市场存在着近似"集体垄断",因为消费者可选择余地较小,对于国产奶粉认同度不高。而且对于整个奶粉市场来说,消费弹性比较小,消费者是不得不买。洋奶粉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有底气涨价。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万能”的政府,当年康师傅等方便面涨价,发改委可以“约谈”,如今洋奶粉集体涨价,发改委能不能给咱点给力的“约谈”?

 

  声明:华经观察属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授权于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使用;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意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编辑: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