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华经纵横:行业问题屡见不鲜 本土奶粉或难突重围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2-02-09  浏览:


  根据贸易协定,我国从1月1日开始降低了包括洋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关税。数据显示,此批次降低后,洋奶粉的平均税率仅4.4%,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更实现零关税。不过在税收大减的情况之下,几大洋奶粉品牌非但未出现降价的举动,反而在年前展开新一轮涨价。


  回顾过去的一年,洋奶粉在中国市场安全问题不断,从日本明治被检测出奶粉中含有放射性金属铯到美国奶粉巨头美赞臣涉嫌导致婴儿细菌感染,再到雅培的“生虫门”。即便如此,国内的消费者依然热情不改,洋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依然遥遥领先。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为60%,进口奶粉仅为40%,当时奶粉每年进口量从未超过15万吨;而到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4.7万吨;2010年,这一数字再增长了62%,首次突破40万吨。而到2011年,洋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过半,超过了本土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另据数据表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洋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0%~90%,国产奶粉在一线市场的份额受到严重打压。

 


  而在利润方面,“洋奶粉”和本土品牌奶粉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了,普通的进口婴幼儿奶粉毛利率都达到60%~80%,高端奶粉甚至可达到80%~100%;而本土品牌则大约为30%~40%,甚至更少。

 


  2008年,似乎成了国产奶粉的“分水岭”。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乳制品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国内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行业丧失信心。但从行业以往的发展规律来看,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如果国内乳制品企业对时间进行深刻反思,对质量严格把关,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重新赢得消费者并非难事。毕竟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事件的影响无非就是舆论上的谴责,不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损失。


  但之后,国内部分乳制品企业一直不知悔改,奶粉含婴儿性早熟激素、皮革奶、添加剂含量超标等等,不断打击着国内消费者。实际上,国内乳制品早已进入了一种“一损俱损,一荣独荣”的状态,只要某家乳制品企业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就对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心减少一分。相反,如果某家企业的声誉一直不错,那么这家企业就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雀巢公司扩建在华厂房,2011年新西兰奶粉巨头恒天然在河北新建一家牧场。很显然,洋奶粉的目的绝对不单单只是想在中国奶粉市场上“分一杯羹”,而是一再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我国对进口奶粉关税的下调,将有更多的乳制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部分乳制品企业再不知悔改,丧失本土奶粉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声明:华经视点属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授权于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使用;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意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欢迎社会各界权威人士投递资讯共同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