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年乳业企业经历发展调查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7-21  浏览:


  据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介绍,2008年河北原本有109家乳品企业,三聚氰胺事件后萎缩到61家。其中35家通过了审核,4家仍在整改。河北35家重新审核已发证企业,绝大多数隶属于伊利、蒙牛、君乐宝、完达山、三元、飞鹤等企业,过关的区域小企业屈指可数。在刚刚过去的4月,高达几百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显然是小企业的“无法承受之重”,这使得小企业首先成为被洗牌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高达45%的淘汰率,也远远超出了业界此前的预期。而根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的统计,在山西、辽宁等省份,淘汰率甚至超过了70%。


  业内对这些企业空出的市场份额有着不同的估计。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此次被清理出局的数百家企业,大约可腾出20%的市场空间和将近30%的奶业资源。伊利一位人士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考虑到这些被淘汰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预计留下的市场份额仅在5%左右。虽然在一些大企业看来,5%-10%的市场份额并不会对其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在这些小企业被淘汰后,大企业将会趁势补上,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而对于这约500家小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买家,又不希望坐以待毙,那么只能积极谋求转型。此前生产液态奶的青岛天惠乳业就表示,计划转向乳饮料生产。根据政策,乳饮料产品不在此次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之列。但更多的企业,仍在等待那一丝曙光。


  中型企业死扛还是被并购


  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可能是销售额在10亿左右的区域性中型企业。在蒙牛、伊利等巨头的强势攻击下,他们的生存危机步步逼近。如果说,在这次清理整顿中首先被波及的尚是一些小企业,那么接下来轮到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开始思考,在巨头们的强劲攻势下自己将何去何从。“难受得很,真不想干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河北天天乳业董事长焦新愿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面对未来,他感到十分迷茫,无从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天天乳业的乳制品生产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光在生产设备上就投入了几千万元。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公司硬件条件不错,因此这次稍加改造就顺利通过了许可证的重新审核。但过了这关,不代表就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公司每天能采购、处理100-200吨鲜奶。但这两年来,市场一直没有恢复,现在每天只能收几吨奶,乳品生产必然亏本。由于公司还生产纯净水、冰红茶、八宝粥产品,焦新愿另外还经营一块饲料业务,才得以勉强支撑乳业项目经营。君乐宝的永盛新工厂,车来车往,井然有序。200亩的土地上,一期厂房已经建成投产,日产能750吨,目前利用了一半左右;二期规划了250吨的日产能,目前尚是围墙里的一块空地,还没有破土动工。早在2006年,这一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单体酸奶车间就是君乐宝的目标。只不过,如今这一切已经属于蒙牛的版图。


  业内普遍认为,不管有没有这次被业内称为“清理门户”的大整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乳业整合中,大企业的胜利、小企业的惨淡已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在河北这个三鹿倒下后的兵家必争之地,蒙牛、伊利迅速占领了市场空白。2010年底,蒙牛通过收购河北本土企业君乐宝乳业51%的股份,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与两大巨头的意气风发相比,承接了三鹿核心资产的三元,如今的窘迫日子早已不是秘密。据一位熟悉河北三元的人士透露,原先三鹿的奶粉销售能达到200吨/天,现今三元一个月的销售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目。而在液态奶领域,三元在石家庄曾经短暂地红火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并未抵挡得过君乐宝以及伊利、蒙牛等企业的进攻。


  会猎河北之余,几大巨头这两年来在其他区域扩张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如伊利股份2009年以来正式公告的投资计划就多达7起,其先后在内蒙、华北、东北、山东、宁夏、广东等地投资近27.8亿元用于扩产。


  乳业整合的下一步目标正是这些销售额在10个亿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品类优势在蒙牛、伊利的全品类竞争策略下很容易被淹没,低价策略难以保证再投入再发展的合理利润,在当地拥有渠道优势的企业也面临品牌力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正处于影响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大型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区域性中型企业来讲,他们面临危机的时间更加迫近。2010年7月,伊利、蒙牛投资数亿元的液态奶新工厂先后在宁夏的吴忠、银川开工建设,而宁夏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夏进乳业最后的避风港。蒙牛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在中粮入股蒙牛之后,中粮擅长整合的特点也逐渐融入了蒙牛的血液,并购君乐宝即是经典一案。而蒙牛也有能力去完成一些并购。


  大企业深层问题仍待求解


  中国乳业的最大风险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意识。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仍以投机意识来经营的话,那么未来踩到地雷、重新归零并非没有可能。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整合和此次清理大整顿,乳业竞争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乳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企业面前似乎是一片坦途,而中小企业则急需突围求存。


  在液态奶领域,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蒙牛、伊利所掌控的产业链资源,无论是奶源、生产能力,还是渠道资源,都是无可替代的,其他市场参与者已经很难挑战他们的先发优势。


  蒙牛方面也表示,经过此次的行业整顿,市场、资源、设备等软硬件将进一步向优势资源企业靠拢,这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大企业整合上游奶源基地公司,未来行业将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蒙牛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寻求行业整合的有效模式。但在奶粉领域,尘埃并未落定,机会相对均等。在三鹿集团坍塌后的奶粉市场,外资迅速控制了绝大部分高端奶粉市场,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国内奶粉企业也是群雄并起,几经角力之后,分化出了几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伊利、贝因美为代表,这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40亿元上下;第二阵营则以圣元、雅士利、飞鹤等为代表,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而销售额在10亿以下的则属于第三阵营。不过与液态奶不同的是,这几大阵营间并非泾渭分明,国内奶粉企业中尚没有销售额过百亿并真正掌握定价权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真正的整合还没有开始,未来具备发展潜力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在他看来,奶粉领域整合的一场好戏或许会在一两年内开场。


  影响乳业格局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蒙牛、伊利、光明为代表的中国乳企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实施并购与开拓市场,此前光明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的举动已经开了个头。未来如果哪家企业在海外并购上尤其对海外奶源的掌控上有更大突破,在中国乳业也将有更大的发言权。事实上,此前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就表示,未来的乳业格局仍有变数,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事实上,三聚氰胺事件推倒了乳业质量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此后接二连三的质量事件致使乳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痛定思痛后的中国乳业,局部质量问题仍无法完全规避,而陷入危机的不仅仅是零散的小企业,也包括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