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成果亮点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8-03  浏览: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是国务院决定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科技计划。通过专项的实施,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专项共设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五个项目,于2009年实施启动。近日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在“十一五”期间,专项在五个项目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把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了药物创新的潮流,本版特对其中的亮点进行报道。据悉,专项“十二五”计划任务框架不变,与“十一五”计划安排相同,其实施内容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及形势变化会有所调整。希望“重大新药创制”在“十一五”成绩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有更高的飞跃。


  创新药物研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出高水平的创新药物是重大专项的重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4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部分新药研发的创新性和质量明显提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近2/3的新药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确定化学结构、作用靶点的一类新药。而且,目前已有10多个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新药在发达国家进行临床试验。另外,还有17个品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41个品种处于临床Ⅲ期研究阶段;96个品种处于临床Ⅰ、Ⅱ期研究阶段;近200个品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近500个候选药物正在研究之中。


  亮点


  盐酸安妥沙星是由我国自主创制的第一个氟喹诺酮类新药。和现有其他药物相比,无论安全性还是疗效,特别是药物代谢特征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盐酸安妥沙星与细菌作用2~4个小时,即可杀灭99%以上的细菌;无论口服还是皮下、静脉给药,对腹腔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小鼠均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其疗效优于现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的优良品种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盐酸安妥沙星有很好的安全性,在喹诺酮类药物安全性重要指标——光毒性上,其毒性明显低于现有主要产品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与诺氟沙星相仿,几乎没有光毒性。与最近几年上市的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普利沙星、吉米沙星、莫西沙星相比,盐酸安妥沙星具有制造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是我国老百姓能用得起的新药和好药。


  2009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个幽门螺杆菌(Hp)疫苗问世。由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康卫生物共同研制的这一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是真正意义上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疫苗。在世界范围内填补了此类药物的空白。临床研究表明,Hp疫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防Hp感染的保护率大于72.1%。在研制过程中,该药物便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是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程绪东介绍说,除此之外,恒瑞集团已经有11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个已经在欧美国家开展临床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的军科奥韦已用于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总装航天医学研究所研发的一种航天作业专用药有望进入国际空间站,其部署的安多霖胶囊、抗晕动症新药、新型生物促愈合止血药等目标品种研发类课题进展良好……


  一大批自主研发的新药不但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也为我国未来新药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关键技术——提速药物研发进程


  只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使新药研究获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相关国际论文的数量达到国际第三位;专利发明的申请数位居国际第三位;我国申请国外专利864项,比原计划超额192%;取得国外授权211项,比原计划超额125%……这些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发明,大幅度加快了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进程。


  亮点


  中药注射剂安全控制技术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核心。河北神威药业投资近8000万元,在国内首次将网络控制技术、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和近红外在线检测等技术相结合,获得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控制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该企业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日使用量达300万人次,截至目前,无明显安全问题。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单品种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长期以来,生产维生素E的主要原料三甲基苯酚(三甲酚)长期被几个国际大公司控制,国内维生素E生产一直受制于人;我国维生素E生产厂家的原料三甲酚一直依靠进口。“十一五”期间,浙江新昌制药组织精兵强将对植物油下脚料“脱臭馏出物”进行技术攻关,终于从脱臭馏出物出提取出三甲酚,且提取的残留量为0.1%,大大低于美国的0.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昌制药由此成为我国唯一一家生产高含量天然维生素E的企业。“天然d-a-维生素E工艺技术创新”项目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企业生产的维生素E占领了国际技术制高点,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打破了国外制药巨头对国际维生素E价格和市场的控制。


  除了产品外,药物研究领域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药物研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面,我国已发展了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了药物设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借此开发出的一批创新药物如“癌泰得”(Cantide)等已经进入临床研究。


  在药物新靶点、新机制研究领域,发现了一批具有药物靶点特征的功能蛋白,证明了一些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能性。


  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迅速。口服难溶性药物制剂的促吸收载体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缓控释技术和材料以及靶向制剂研究进步明显;经皮促透技术、微球技术、纳米技术、渗透泵控释技术等亦获明显成果。


  现代中药研究借力生命科学技术获得可喜突破。我国发布了世界上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框架图——“丹参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中药研究也进入了基因组学时代。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建立药物网络和生物网络的关联,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预测药物靶标,利用靶标谱的聚类特征发现药物的新用途或毒副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传统中药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我国科学家亦在“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方面加快步伐,已经在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推荐将ITS2片段作为鉴定药用植物的标准DNA条形码。


  在疫苗研制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符合国际规范的技术和监管体系。如在国际上首个研制成功的重组Hp疫苗,在新型疫苗分子构建模式、长期稳定动物Hp感染模型建立、低pH值及胰蛋白酶环境疫苗稳定性等临床前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指纹身份识别系统和接种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完成了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重组人戊肝疫苗Ⅲ期临床研究,高效组织管理超过11万名志愿者。相关结果刊登于《柳叶刀》等国际权威期刊,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和北京百泰药业等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在抗体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上取得突破,抗体制备已经由百升级达到千升级规模,解决了细胞培养规模放大后面临的污染控制、搅拌、气体传递和细胞生长等关键技术工艺;解决了蛋白纯化规模从百克到千克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建立了抗体功能化制备新技术、抗原表位确定技术、人源化及全人抗体构建及优化技术,完善了全合成抗体库,开发出系列新产品。


  此外,我国在多肽类药物的结构设计、规模合成与给药技术上进展明显。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及修饰,在保持生物活性的前提下,解决了肽类分子稳定性差等缺陷,增加了改造肽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军事医学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多肽药物的合成能力已经达到公斤级,纯度达到98%以上。开发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泡囊型鼻用鲑降钙素粉雾剂和亮丙瑞林长效注射缓释微球等多肽制剂,为此类药物的非注射和长效给药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


  大品种技术改造——让“老药”获新生


  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是对用量较多的药物品种进行创新改造,使之产量更高、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价格更便宜,从而达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的目的。“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部署的36个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课题,让一大批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药物得到了“新生”。


  亮点


  进口抗肿瘤新药阿霉素脂质体价格为8890元/支,而国内同类产品经技术改造后,价格仅为2000元/支,减少费用78%;肠溶性阿司匹林进口价格为56元/100片,国内产品仅为1.7元/100片,减少费用97%。


  复方丹参滴丸的技术改造也堪称典范。从基础研究,到优化工艺,天士力集团对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了彻底的二次研发。尤其是从药材种植、有效成分提取、药品生产、试验研究到经营管理,均确立了现代的管理规范,形成了达到国际领先的质量控制水平。复方丹参滴丸于2010年通过美国FDA Ⅱ期临床试验,并成为我国首个进入FDA Ⅲ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


  丁苯酞软胶囊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自主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也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理环节的创新药物。而在丁苯酞软胶囊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剂型上更适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使用,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不受溶栓治疗窗的限制,能改善缺血区脑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挽救半暗带脑细胞,在更大程度上使患者获益。


  技术平台建设——使药物创新有重要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共建设15个以药物研发技术集成为目的的综合性大平台,使之成为药物创新的重要基地;共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及相关技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等9类46个专业性新药研发单元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共重点支持26个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我国新药临床评价研究的样板和示范;共重点支持8个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创新药物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


  亮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综合大平台共取得各类国家新药证书11项,其中一类新药证书2项;共获得各类临床批文11项,其中,4个一类新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20多个一类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有3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形成了新药研发“发现一批,研发一批,转化一批”的良好态势,并逐步走向国际。


  军事医学科学院综合大平台共获得新药生产批件1个、新药临床批件7个,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5项、国际发明专利1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国际专利3项,承接对外委托服务47项。特别是在“非典”、“甲型流感”等国家公共卫生事件中,军事医学科学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平台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在建设大平台的宗旨之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在关键时刻以过硬的产品为国家安全稳定尽一份力。


  武汉综合性大平台开发的1类新药——抗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将于近期获得新药证书;胰岛素口腔喷雾剂已经完成Ⅲ期临床实验,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新药证书申请;有13个品种已经获得临床批件;7个1.1类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同时该平台还承担了11个新药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和20余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评价和10余个新药的药效学评价。


  华南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已获得新药证书1个,预计到今年底将有5个新药品种申报新药证书;目前已有15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目前已开展和即将开展研究的候选药物达到17个。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上海医工院安全评价中心、四川大学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等单位通过了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上海药物研究所安全评价中心建成了国内首家国际认可的安全评价信息技术/信息系统(IS/IT)……


  新药孵化基地——以企业为主题


  “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通过引导大专家、进入大企业、解决大问题、开发大产品、形成大产业、占领大市场,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提升产业竞争力,使一批以企业为主题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在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亮点


  上海张江园区基地医药企业在研药物品种超过261个。截至2010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园区企业已获临床批件47个;在研国际临床品种14个。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着力推进6个靶向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开发和产业化,带动高选择性蛋白质药物、脂质体药物、光动力药物三个靶向药物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外用制剂和注射剂、细胞毒性药物注射剂在内的四条GMP生产线,形成六个创新药物:氨基酮戊酸(艾拉)、脂质体阿霉素(里葆多)、海姆泊芬、淋巴毒素、脂质体长春新碱和多替泊芬。


  河北省共承担新药专项课题20项,几乎全部课题都以企业牵头承担。华北制药集团未来将投入110亿元,用于新药的开发与生产。在新药研发上,华药集团已建成总数达5万株以上的药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和总数10万以上的微生物代谢库,发现了100多个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结构活性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和抗排斥药物方面,有10个品种实现了产业化,成为全球掌握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生产技术最全的企业;在生物技术药物生产上,正在建设我国规模最大、年产吨级以上的重组蛋白生产基地。


  石家庄制药集团共投入14亿元用于新药研发经费,是专项中央财政支持经费的14倍。研发队伍达1200多人,科研用房面积达30000平方米以上。在专项支持下已有7个项目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以岭药业集团在专项支持下,已有9个国家专利新药进入市场,8个进行新药研究,10个完成临床前研究,30多个在研项目,预计2020年专利新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目前主要产品通心络年销售额达10亿元,莲花清瘟胶囊达到5亿元,参松养心胶囊达到4亿元。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药物西达本胺,2010年1月,在美国FDA接受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并已于2010年4月在美国启动了I期临床试验研究,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肿瘤化学创新药进入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临床开发。


  随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工作的推进,我国先后有8个省提出了医药产业产值过千亿的规划目标,石药、华药、北药等8个企业先后提出产值超过500亿元。未来5年,我国医药产业产值将翻一番,由1万亿元上升到2万亿元,规模有望达到世界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