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十二五”开局之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6-25  浏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年份。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被列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继续在资金和政策层面给予重点支持。

 

  而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更是被列为中国汽车行业今后5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要达到百万辆的目标。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高达5万元补贴、16家央企组建电动车产业“航母”,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的曝光、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跃进”,抑或是深圳电动车大会的一哄而上,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给力的话题之一。

 

  然而,与政府和企业高启的热情和投入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上并没有明显提升,业界对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担心也不绝于耳。“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这将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也曾表示,当前不少地区纷纷采取动作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汽车进入中国普通百姓家庭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与趋势,中国人也一样要享受快速便捷的现代汽车文明,而且,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的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最终版本的《规划》将明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国家将继续执行相关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目前,包括充电站、充电桩和充电接口等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充电接口的标准很快就会出台。《规划》最早将于今年3月出台。

 

  近日获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会签阶段,审议一经通过将及时组织实施。草案中提到,在未来10年之内,国家将持续投入近1000亿元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将是史上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手笔,它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在国家巨额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汽车企业也纷纷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规划和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60家车企宣布进军新能源产业,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在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终于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艰难起步。

 

  相信,随着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以及配套设计的建设与完善,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务虚多,落实少

 

  这是外界对20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普遍看法。从过去两年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实践来看,我们目前实际上也是落后于许多先行的国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我们的汽车企业还不能提供成熟的产品之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也是制肘的主因之一。目前来看,虽然各地政府都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出台,但最关键的能源企业的介入还多停留在实验性的层面,新闻里虽然时有报道某某市新建成了一座电动汽车充电站云云,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真正能够帮助他们去下决心去使用电动汽车的是一个能够与行驶里程相配套的充电站网络,这就需要能源企业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系统规划,并将其作为长远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来开发,可是今天又有多少能源企业已经真正意识到了汽车电动化为能源行业所可能带来的机遇呢?

 

  2011年,备受关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即将出台,从目前透露出的《规划》细则看,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重单干,轻合作

 

  对于汽车电动化这项耗时耗资高昂且风险巨大的工程,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仍然是选择单干多于合作,这样的现状即使是在有了中汽协的Top10和国资委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

 

  这个问题的根源既有惯性思维使然也有体制上的束缚,但更多是因为我们企业的战略意识的不明确。面临着汽车电动化这样的革命性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研究面对未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本企业在这当中的定位,由此发展出适合企业本身长期目标的战略思维,而其中最最重要的问题便包括未来谁将是企业未来的合作伙伴和上下游协作关系的定位,以及如何从现在开始就着力打造这种相对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总结起来,虽然在过去两年我国各级政府在推动汽车电动化的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但由于政府并未计划采用与推动其它新兴产业完全不同的方法和实际地参与实施,以及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制订和实际执行上的不给力,使得实际的进展不如人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