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钢铁行业将面临四大压力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1-06-25  浏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CPI连创新高的背景下,抑制通胀成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任务。在这条主线下,基于全球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继续宽松、贸易逆差扩大、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对外资源投资难度加大等趋势已经日益明显。钢铁行业将面临资金紧张、出口减少、需求下降、成本上涨四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今年第一季度钢铁行业所面临的高成本、低效益的运行态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延续。因此,钢铁企业要认清形势,理智、客观地分析市场,做好应对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恶化的准备。


  资金压力:资金运转将受货币政策抑制


  当前,通胀仍然是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其解决办法的使用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目前所使用的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方法,现已上调至20.5%,为历史最高位。升息的做法在当前形势下使用较为谨慎,今年央行仅升息一次,幅度也仅为25个基点。


  央行之所以尽量不采取升息的做法,其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大量资本在煤、矿石等原燃料市场流动,推高了整个原料市场的价格,企业生产成本本身已经很高。原料成本上升与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利润滑坡,使得企业难以再承受更高的资金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2011年经贸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抑制通胀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实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全年4%左右的控制目标面临较大挑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未来还有相当的空间。可以推测,继续上调准备金率,同时维持利率相对平稳,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


  从目前来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已经显现效果:从2010年底开始,银行间半年期以上拆放利率持续走高,短期拆借市场又出现回升态势。尽管近期利率整体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此外,政府鼓励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其主要目的还是充分发动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减少货币供给。


  未来,钢铁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将加大,银行贷款难度也会加大。从大环境来说,货币政策收紧将带来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从这个角度看,钢铁需求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出口压力:钢材出口面临收缩


  解决通胀问题的第二个方法是加大进口,抑制资源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同时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提出,要发挥进口对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加大进口力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外汇占款,以收缩外汇增长过快带来的流动性膨胀。从2000年以来,我国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引发了国内货币的超发,3万亿美元外汇对应的近20万亿元人民币发行直接放大了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此外,美元进入长期贬值周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导致外汇储备的缩水。因此,未来几年,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将是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于年初国际钢价上涨较快,国际需求旺盛,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钢铁出口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大部分出口订单是在春节前后签订的。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钢材1045.42万吨,同比增长20.03%;3月份出口环比增长竟达97.93%。随着世界各主要产钢国的产量回升,国际市场价格的回落和平稳,加上美元的贬值压缩出口利润,今年5月、6月份开始,钢材出口或将出现明显下降。相对而言,由于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的平稳回升,进口可能上升。


  需求压力:投资增速放缓将导致需求减弱


  鉴于出口难度加大,扩大内需政策将成为保增长的重要手段。


  扩内需一方面是继续加大国内投资。4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80亿元,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扩内需政策的重要配套政策是继续扩大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的推行和实施。


  另一方面是增加收入,刺激消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日前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十二五”期间要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该计划的实质是通过工资上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释放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


  从资金来源上看,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西部开发中的道路、桥梁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保支出的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可能导致投资增速放缓。今年1月-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3.1%,同比降低了0.9个百分点。其中,价格因素作用较大,CPI及PPI分别为5%和7.1%,另外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为10.2%。而2010年同期CPI及PPI仅为2.2%和5.2%。


  今年1月-3月份,全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万亿元,增长30.8%,但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了36.1个百分点。由于信贷收紧的持续,房地产业将面临较大变数。1月-3月份,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3的房地产业,投资额为1.04万亿元,同比增31%;房屋施工面积47.31万亿平方米,同比增29.4%,但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了5.9个百分点。商业房地产开发增速放缓的趋势应引起注意。


  成本压力:资源、能源价格仍将上涨


  世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兼并使得资源垄断达到新高度,商品价格的金融化也使得商品期货市场得以借助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大幅上涨。对于这一点,目前业界已经有了共识。


  温家宝总理在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从目前中国能源供应形势来看,价格改革实质就是政府减少干预,让价格市场化,短期将带来市场价格上升。


  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将促使高能耗产业的收缩,这是不可避免的。提高能源、环境使用。成本,其基本思路是降低发展速度,使更多资源配置到优势企业,以市场化手段淘汰高成本企业。所以,未来几年,钢铁企业将面临越来越高的能源价格成本和环保成本,而且是高度市场化的价格。


  从这个角度看,价格改革将成为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催化剂。可以肯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将继续加快,能耗继续维持高水平的企业压力将会相当大。从第一季度的政策面看,政府继续加大对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执行力度,这与2010年的政策是一贯的,企业不能怀有侥幸心理。


  2011年原材料领域的明显特征是:价格波动幅度扩大。由于全球性的刺激性货币扩张,这一局面仍将维持较长时间。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部分原料企业就意识到原料市场的震荡倾向,开始陆续与钢厂签订煤、铁矿石的供应代理制,锁定收益,转嫁风险。最近期货市场在上扬之后出现重挫,这种大幅波动的市场行情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原燃料渠道、锁定价格,控制原料成本波动已经成为钢铁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此同时,对于解决原燃料渠道问题的"走出去"战略,钢铁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量“走出去”,主要投资于矿产资源,以保证各类金属、非金属乃至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供应。但是,很多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阻碍,这些阻碍给中国企业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并限制了中国的资源开发。如中国企业从利比亚撤出即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第二届中澳经贸合作论坛上表示,钢铁企业对上游产业一哄而上投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显现,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这些投资能否带来合理的回报是令人担忧的。


  未来"走出去"开发资源,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由于商品期货市场的暴涨,收购与投资的成本会更高;对目前已经掌握较多权益矿的钢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尚未"走出去"或者"走出去"仍未获得成效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面对压力,钢铁企业必须做好准备


  面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钢铁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做好准备,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甚至可能减弱的整体环境,转变依靠上产能扩规模增强竞争力的粗放发展方式。需求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市场供应相对过剩的局面将被放大,短期内供需关系将继续向买方市场倾斜,对钢价形成更大的下行压力。而缓解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通过收紧供应改变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从钢材市场的价格走势看,产量对价格的压制作用非常明显。3月份以来,钢铁企业的日均产量已经较2月份的峰值有小幅下降。但是从目前看来,在原本保持高增长的产量基础上,供应收紧的幅度应该进一步加大,才能使市场恢复供需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收紧供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资金、成本和出口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其次要对资金在大宗原燃料现货和期货市场中的流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这既包括如何稳定原燃料渠道、锁定采购价格、控制原料成本波动等在现货市场上的举动,也包括在原燃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在期货市场进行投资和套期保值的风险。其中,对于在期货市场有大规模投资的企业,尤其要防范货币政策引起的资金流动以及美元汇率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同时,在海外矿业投资方面成本较高的企业应对有可能提前到来的铁矿石供需形势逆转有所准备。


  再其次要对宏观经济形势给不同类型的企业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差异化分析。如资金面收紧意味着将有部分中小型钢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面临资金供应的问题,而大企业则有可能面临库存资金占用的问题;原燃料成本的大幅波动对于中小型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意味着供应渠道的稳定性将受到挑战,而大企业由于采购量较大有可能面临当期采购成本过高的风险。这些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