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会议上,与会行业人士与政府官员表示,全球钢铁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钢材需求年均增幅将达到6%。但与此同时,下行风险依然存在,这包括炼钢原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以及高油价。
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主席Risaburo Nezu表示,虽然复苏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全球钢铁业复苏的速度比2008年底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时所预测的要快。在2010年强劲反弹之后,今年全球钢材需求复苏速度将会有所放缓,这与世界经济增长幅度回落相一致。
许多发达经济体国家钢材需求恢复依然持续乏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受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等支撑,钢材需求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钢材需求年均增幅将达到约6%。
然而,如果占总生产成本约80%的炼钢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钢铁业的复苏势头将可能面临挑战。政府和行业官员将不得不研究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以确保所有的钢铁企业都能够容易地获得炼钢原料的充足稳定供应。其他全球性风险还包括:对于许多国家金融体系的担忧;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低迷、公共债务处于高位等可能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导致的高油价。
钢铁市场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钢材需求同比增长13.2%,这主要是受工业行业生产活动增加所推动。尤其是汽车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量都保持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对于约占全球钢材消费量一半的建筑业来说,许多国家仍然表现低迷,这拉低了钢材需求增长的步伐。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钢材需求已经增长至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之上,而许多发达国家则尚未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5%至14.14亿吨,超过2007年的峰值水平。2010年全球钢产量增加的50%左右是来自亚洲地区。虽然产量仍然低于危机之前水平,欧洲和北美地区钢产量增长也非常显著。
对于2011年和2012年全球钢铁市场的展望是保持适度增长。在2010年下半年增幅有所放缓之后,今年一季度在中国钢产量增加的推动下,全球粗钢产量增幅接近10%。这与今明两年预计平均6%左右的需求增长幅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预计,2011年和2012年中国钢材需求增幅将保持在5%左右的适度水平,这与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相比明显出现拐点。制造业将成为许多国家推动钢材需求增长的引擎,尤其是汽车业、机械制造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尽管如此,主要用钢行业从衰退中全面恢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对于亚洲之外的国家。
实际上,如果发达经济体工业生产能够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那么在2012年下半年之前就能超越危机之前的峰值水平。建筑业作为最大的用钢行业,是所有行业中表现最为低迷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即使是在中国,随着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束、努力降低能源消耗以及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建筑业的增长幅度也将放缓。
虽然位于日本东北部的钢厂在大地震之后一度暂停生产,但日本钢产量很快就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水平,并且目前整个钢材供应并不存在大的障碍。强震所导致的后果是,由于供应链受到影响,制成品产量出现急剧下滑。在地震和海啸发生后的初期,汽车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用钢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之后均开始陆续恢复。
总体而言,地震对日本钢铁业的冲击比最初预计的要小。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在4月份所做的调查,2011财年下半年,日本制造业将可能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水平。但复苏也可能是脆弱的,因此需要谨慎密切监控工业活动情况。从长远来看,预计灾后重建将增加钢材需求,并因此推动日本经济增长。
钢铁投资
全球钢铁业近年来保持着大的投资规模也反映了行业的复苏。2003年至2008年,全球钢铁业的资本支出出现大幅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由于现金流不足而有所下滑。然而,在经济危机期间,财政紧缩对于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不严重,钢铁企业在经济下滑时仍得以生存下来。期间整个钢铁业仍有大规模的投资,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钢铁企业投资不仅用于现有钢厂的现代化改造以降低能耗和生产高品质钢材,也用于大幅提升钢铁产能。此外,还有大规模投资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尤其是进入铁矿石开采行业,期望能够从铁矿石价格与生产成本巨大的价差之间获利。
钢铁业投资的大幅增长可以从全球钢铁产能的增长中清晰地看出,炼钢产能从2003年的11.85亿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2009-2010年,全球钢铁产能继续保持增长,估计2010年全球炼钢产能已达到18.93亿吨。尽管目前钢铁业投资有所回落,但资本支出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足以使未来两年全球钢铁产能每年保持在3%-4%的增幅,预计2012年全球炼钢产能将达到20.27亿吨,并从而引发对于钢铁产能增长超过需求增幅的持续担忧。
长期战略
各国政府和钢铁行业需要通过长期发展战略来确保炼钢原料以合理成本获得稳定供应。近期原材料市场发展,特别是价格处于高位剧烈波动,以及一些经济体出台的限制出口贸易政策的实施需要高度关注。全球一些原材料生产处于高度垄断状态,表明在钢铁供应链存在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原材料生产国出台的出口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包括出口禁令、关税、许可等政策不断增加,这些政策通常被用来支持下游行业生产高附加值钢铁产品。
经合组织钢铁委员会同意继续就原材料市场发展进行探讨,目标就是增加原材料市场的透明度,探索和鼓励确保所有钢铁企业都能够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考虑到对炼钢原料贸易的限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废钢的回收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全球炼钢产能增长超过需求增幅,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供需失衡,这也是钢铁产能被业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环境挑战
全球许多国家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正朝着建设低碳可持续社会方向发展,希望至少到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水平,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相比1990年),并在此之后持续下降。钢铁行业作为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预计未来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发展仍将需要不断增加钢铁产量。与会业内人士认识到,钢铁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到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水平,利用现有技术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和行业人士意识到,开发新技术投资巨大,并且存在很大风险,需要10-20年才能实现商业应用。
钢材贸易
2010年全球钢材贸易持续复苏,出口总量达到3.78亿吨,同比增长18%,这一趋势预计仍将持续。2010年全球前三大钢材出口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占世界出口份额的11.3%)、中国(占10.9%)和欧盟(占8.9%)。在2009年经历剧烈下滑之后,2010年欧盟、美国和韩国钢材进口均出现强劲反弹,而中国钢材进口则适度下滑。2011年前两个月,全球大多数主要钢材出口国钢材出口均同比出现增长,巴西和韩国增长幅度最为强劲,而中国在最近几个月也表现突出。
对于全球钢铁市场而言,该国钢材贸易政策相对来说仍支持开放的市场环境。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针对钢材贸易或者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出台,包括征收进口关税、出口退税、进口许可以及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