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浅谈我国油品升级现状及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07-23  浏览:


  一、油品升级内容、历程及现状


  1、油品升级内涵


  油品的主要指标包括硫、锰、苯、铅、烯烃等,而其中硫含量,是决定污染排放的关键性指标,无论是PM2.5、氮氧化物还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都会随着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现阶段油品升级的实质就是减少油品中含硫量,油品标准越高,所含硫就越少。


  2013年以来,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将油品升级提上日程,油品升级的步伐已经刻不容缓。为此,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会议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增加。为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决定在已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的基础上,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尽快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过渡期至2014年底;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此外,还指出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2、我国油品升级历程


  虽然从标准看来,中国油品质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然而从升级进程来看,步伐还是相对较快的。美欧日实现汽油无铅化分别用了21年、27年和12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实现汽油无铅化仅用了7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每一轮升级时间均与国外相当,将中国炼油工业起点较低,结构性矛盾难以调节等因素考虑在内,中国油品升级的步伐并不缓慢。


  3、我国油品升级现状


  目前,在汽油标准方面,除了北京实行京V标准,上海和江苏、浙江、广东等多个城市实行国IV标准外,其他地区仍实行国III标准(硫含量不超过150ppm);柴油标准方面,尽管今年已经发布国IV标准,但目前大部分城市仍然在使用硫含量不超过2000ppm的普通柴油,只有少部分城市逐步开始供应国III柴油,且仍然没有实现所有车辆都使用国III车用柴油。


  相较而言,中国的油品标准远远落后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欧洲实施的成品油排放标准硫含量分别是低于30ppm、10ppm,只有北京实施的京五标准能与欧洲标准相比,按照国务院部署,即便中国从2018年1月1日起车用柴油达到10ppm,也将分别落后于日本12年、美国10年、欧洲8年左右。


  二、油品升级存在的难点


  油品升级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资源企业产量计划分配、炼油企业产能和稳定性以及终端销售环节的协调配合。在目前成品油炼制、消费现状下,油品升级面临的困难主要存在于炼油企业资金投入、时间进程以及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摊销等方面。


  1、炼油企业的升级难点


  汽柴油质量从国I迅速升级到国III,各企业比较容易完成任务,因为可以找到低成本升级的方法,而从国III升级到国IV国V,对企业而言难度会大幅增加。面对明确的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炼油企业既要满足成品油供应不断增长的需求,又要进一步加快完成质量升级要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国字号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的升级难点


  油品升级中的资金投入问题。由上所述,油品升级的关键在于降低油品中的硫含量,而油品质量升到更高标准,已不是简单优化现有流程,使用催化剂便能实现,相应的对脱硫及相关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石油、中石化来讲,最大困难在于技术与装置的巨额投资。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上根据各自加工的原油品质、现有炼厂装置水平以及产品结构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脱硫环保新技术改进生产,具备高标准油品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对脱硫装置的升级、改造,包括汽柴油加氢处理、汽油吸附脱硫等脱硫装置,还需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等环保装置,巨额成本的投入是当下炼厂面临最大的问题。据中国石化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1年,中国石化共投入492亿元用于汽柴油的升级换代。


  油品升级中的时间问题。除了成本问题外,对于国字号企业各炼厂来说,油品升级在时间进程上也具有很大压力。按常理,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包括整个炼油生产线装置结构的调整,依次为按原油性质和产品质量要求系统性设计,优选技术方案,再开展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以及施工等工作,直至投产需要2-3年时间(其中有些装置的建设还需通过政府部门立项审批)。在装置生产线升级改造的同时还要兼顾成品油供应以及考虑炼厂检修周期,油品升级的时间表对于很多炼化企业来说十分紧迫。


  原料差别带来的升级难易。各炼厂加工原油的质量对油品质量升级影响较大。国产原油的共同特点是密度大、含蜡量高、清馏分少、硫含量较低,而进口原油含硫量要比国产原油高。中石油旗下炼厂加工很大一部分是自采油,硫含量低于进口原油,油品质量升级难度较小。而中石化旗下炼厂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是硫含量较高的进口原油,油品质量升级难度大,一般脱硫成本也较高。


  (2)地炼企业的升级难点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内目前出现了多种油品标准并存的局面:京五、国四、国III等,这就使得地方炼油厂暂时不用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升级就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间,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的缺失,成本摊销要靠自身承担等原因,造成一些地炼企业此前对于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而如今在紧迫的油品升级时间表下,在成品油供应市场占据20%市场份额的地方炼厂,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加工原油来看。地方炼厂所炼制的原料中,仅有30%是重质原油,其余70%是进口燃料油。所谓的进口燃料油是指原油进入常减压装置后生产出来的重质油品,也就是已经被提炼过一遍的油品,其指标与单纯用原油炼出来的指标相去甚远。所以,地方炼厂油品加工成本高于央企炼厂,相应油品升级成本会更高。


  从炼油装置的升级改造来看。目前地方炼厂仅西北、东北、山东地炼个别厂家能够达到国III标准。在山东50多家地炼企业中,能生产国Ⅳ标准汽柴油的只有4家,多数企业是国Ⅱ和国Ⅲ标准的汽柴油都能生产,还有数十家企业只能生产国Ⅱ标准的汽柴油。由此看来,地炼厂家升级油品从技术、装置设备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竞争存在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说由此所涉及到的巨额投资,对于地方炼厂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2、油品升级后的成本摊销问题


  油品升级后体现在价格形式上无外乎几种结果,一种是油价持平,成本由政府和企业来买单;一种是油价上涨,消费者摊销一部分;再或者两者之间博弈。如何进行成本摊销,在政府、消费者及企业之间做利益权衡的确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已经实现京V标准的北京和实现国IV标准的其他城市看来,油品升级并未伴随油价的上涨,也就是说进行油品升级的成本大都是由企业与政府来承担,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升级速度的缓慢,企业尤其地方炼厂的积极性不高,而如果因油品升级造成油价上涨,则必然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消费者承受能力也有限。


  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油品升级后的成本摊销问题指出明确方向: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也就是明确了中国油品质量升级后成品油价格的定价原则,将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承担。“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是对政府和企业而言的,是指企业在付出升级成本之后,应该得到政策合理的补偿,升级后的油品质量与价格应成正比,而“污染者付费”则是指消费者也应该承担油品污染带来的成本。然而要让定价原则真正落地,还有待于政府出台更为细致的价格方案并严格执行。


  三、油品升级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1、有利于炼油行业的产能集中


  油品升级需投入的巨额成本,对于一直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地炼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地炼企业加工原油以及供应成品油低价低质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地炼企业要么调整发展战略,投入到升级的进程中,要么难以负荷巨额成本不得不进行产业转型,更或者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厄运,重压之下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快了我国炼油产能的进一步集中,对石化行业有着利好的影响。


  2、有利于相关石化装置企业发展


  如前所述,油品升级的关键在于加氢脱硫装置的升级改造,加快油品升级步伐除了给大小油企带来压力外,也为相关企业的发展迎来契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油品脱硫的过程中采用新工艺、开发性能更好的催化剂和加氢技术是非常关键的选择,由此也必将带动以生产加氢反应器、脱硫催化剂、加氢脱硫装置的设计为主要产品的相关企业一次大的飞跃。


相关预测